初中的時候我跟我弟弟下棋,我下棋擅長于思考和布局,而他因為年紀小特別好戰(那時候他還是小學生),喜歡吃我的棋子,結果被我一連設下幾套陷阱,來了一個全軍覆沒。
我那時候也夠狠,也不知道手下留情。仗著自己比弟弟年長幾歲,就把他的棋子吃的只剩下一個帥也不肯將軍。我就是喜歡看著他親自認輸的那個表情。可是這往往讓他惱羞成怒,掀了棋桌認輸重來。不過認輸這一句話我倒是很佩服他能夠說得出口。
我這個人是不大喜歡認輸的。要么不開始,要么死撐到底。青少年的時候覺得,認輸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特別是技不如人的情況之下。相反,跟長輩下棋,我倒是不得不認輸。
那時候好戰,贏了幾個人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年暑假去舅舅家玩,無事跟舅舅下了棋。念在我年紀小,舅舅主動讓了兩個車。當時我很不服氣,心想這么看不起我,讓我把你殺個片甲不留,看你還有臉沒臉?
還不到十分鐘,我就陷入了困境。舅舅在沒有車的情況下把我將死。我不服氣推到重來,這次舅舅讓了兩個車和兩個炮。
下過象棋的人都知道,車馬炮是非常重要的棋子。如果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車馬炮就相當于軍隊的軍長師長和旅長了。如果說舅舅把軍長和旅長都讓給了我,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出來干我的“十萬大兵”,當時的我認為舅舅贏得幾率不大。
于是我非常自信滿滿胸有成竹的去進行新的一輪對弈。這次的結果如同前一盤一樣被干掉,只不過這次死撐的時間長了一點。我頓時覺得泄氣。兩個車兩個炮都輸的那么慘,當時的我認為這是超級超級丟臉沒臉的事情。于是我推了再也不肯重來。自以為是自己年紀小,思辯上沒有那么強大的邏輯系統,所以才會輸得那么慘。
過后我才認真的想想,我輸給長輩的原因,無非有以下兩點(可能還有更多):
一:好戰,不顧全局,沒有統觀全局的思維模式
下棋主張的是一個統觀全局。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棄車保帥的情況(多次我都是這樣做),所以一旦思維邏輯能力不夠強,聰明的敵方不費吹灰之力利用幾個蝦兵蟹將就可以布下陷阱占領通關要地,我就是每每看到人家的小蝦小蟹就迫不及待的撲上去吃掉(因小失大而輸了全局,朋友稱我為“好吃鬼”),結果丟了夫人又折了車。
再者就是下棋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勢均力敵的情況。我最喜歡的下棋的時候布下一個個小陷阱,看著敵方的重要棋子,但這樣往往會出現你盯著我我盯著你,結果盯來盯去稍有不慎就輸了全局。有時候會敗在了沒有謀全的思慮上,有時候是因為一顆小棋子,而輸掉了整盤棋。
沒有統觀全局的思維模式,所下的棋就如一盤散沙,毫無戰斗能力。不僅如此,下棋還需要考慮敵方所下的每一步棋有什么目的,下一步棋他會下在哪里,會不會是陷阱,他這樣做是防守還是攻擊。所有的這些,稍有疏忽即可全盤皆輸。
所以,我相信我那時候輸給舅舅的是技術問題,包括統籌全局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還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所以這條我始終認可。
二:心理壓力和好勝心強
我自以為雖不聰明,但也會思考(近年來退步多了)。每每跟同齡人下棋的時候,我都會想著要穩扎穩打。對,穩扎穩打。我覺得我當時的心理狀態一方面是因為我認為他是我的長輩,吃過的鹽比我吃過的飯還多,思維能力各種方面自然比我強,所以一旦我有了這種思想,我就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認為自己必輸無疑(雖然仍然有想法認為自己贏,但已經亂了手腳)。這樣的想法讓我產生心理壓力,想著速戰速決,導致了我被殺的丟盔棄甲片甲不留。但是,如果我沒有心理壓力,我相信當時的我最終還是會輸的,只不過輸的沒有那么慘而已。
強烈的好勝心就是一把催化劑,催化了人們只認同結果而忘了過程。假使我能夠把心態放平衡,不在意輸贏而重視過程,我相信我博弈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會提升的更快,會懂得更多。只不過在當時的我認為,輸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只有贏才是下棋的正確打開方式。
end
昨天無意中想起,不碰象棋已經三年了。有時候在商場,看到象棋只能是站著回想,回想當時喜愛下棋的那段時光。一直想找個人安安靜靜的下回棋,不在乎輸贏,而重視過程,可如今生活奔波,節奏急快,以前想認認真真安靜下來思考的時光已經不復存在,而以前陪著我下棋的那些人,早已沒了心思或已在遠方。
如能把之前所有的樂趣用一抹文字表述,盡表達自己所言所想多好。只可惜無才無德,不能夠一一盡訴所學到的東西所抒發的感想,只能是用優秀小學生的語言去闡述這么一件樂事。可盡是懂得人該懂,不懂的人,文字再華麗,也不懂。
謹以此文獻給將、士、象、馬、車、炮、兵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