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在師生相互提升中實現教學相長。師生緣比婚姻、朋友緣更為持久與鞏固,在召喚與應答間彼此玉成,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滋養人,不僅是滋養學生,也滋養著教師。
34.學會享受教學。教育注定是一項艱難沉重的工作,因為它要培養人的人格和啟迪智慧。改變不了勞累屬性,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換個心態工作,以享受的心態從事教學。學會發現教學中每一個值得感動的瞬間、每一個可以享受的細節,這樣的教學充滿著歡樂,滋養著教師的生命價值。
35.教師一句話,影響人一生。教育即喚醒,喚醒的途徑是教師的語言。一語點醒夢中人,“修長的小指,必將成為紐約州州長?!逼枴けA_的一句話,讓羅爾斯自此奮發,“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以致成功。速算大師史豐收碰到一位鼓勵他“從左往右”算的小學數學老師,幸甚。
36.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是現場學習力。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根柢是人格影響力。教師要不斷地閱讀、寫作、實踐積累,新儒家代表人牟宗三,“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不是真學問”,生命內核的“化學反應”,教師的“生命內核”在?教育現場,現場學習力。良好的現場學習力:專注力、捕捉力、轉化力,做現場的“釘子”“鉤子”,為轉化而學習。
37.做現實的教育理想主義。晏陽初,“為了讓人們有免于無知的自由而教育”,葉瀾,“做一個現實的教育理想主義者”。置身于現實的“抱怨”,置身于現實的“建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直面現實,置身教育現場,舉目往前方。
38.用理論的方式表達經驗。用經驗的方式表達經驗與用理論的方式表達經驗是截然不同的,理性態度與理論態度的不同而已。顧泠沅,“蘿卜炒蘿卜”譬喻。經驗變成理論三大特征:概念化、邏輯化、理據化。
39.向名師學成長。天賦、勤奮、機遇學不來,學:一是技巧與方法。二是學名師賴以生存的“根”——思想與精神,讓有思想的方法與有方法的思想融通。三是學名師成長的歷程。于琦老師課堂語言淬變過程就是教師成長熬煉的過程。
40.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礃祟}想到“童心母愛”,夏丐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最理想的教育之愛,有情感之愛作為基礎的理性之愛,具有改變人和發展人的教育力量。
第七章? 教學常識:即是技術,也是藝術
41.教和學不可分割。教主導,學主體。觀課者的“朝向”位置折射不同的課堂觀念,觀教師與觀學生及觀學習過程都是“技術活”?;由勺鳛榉治鰡挝?,讓教與學回歸一體。
42.教學在互動中生成。五種動態生成策略:一是從點狀生成到整體生成,名為“織網”。二是從個體生成到全體生成,稱為“滾雪球”;三是從淺層生成到深層生成,這叫“刨坑”;四是從單一生成到多維生成,此為“開渠”;五是從錯誤生成到有益生成,這是“扭轉”。
43.把課堂還給學生。(葉瀾語)首先,要把時間還給學生。古希臘“學?!币辉~意思就是“閑暇”,有充裕的時間體驗、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能力。自由思索、自由活動(體驗)很重要。其次,把空間還給學生,形成網狀互動交流狀態,與學共體課堂空間理念相似。再次,將權利還給學生,提問、質疑、評價、工具、總結權等。其中提問的能力與質量同感:加強學生提問習慣培養、提問的多維性訓練。吳亞萍總結的五種開放:假開放,拋出問題,一對一單挑;半開放,重心下移,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了,但沒有回收;白開放,有回收意識,但只是收“破爛”,沒有及時的編織、重組、提煉;亂開放,無向開放;真開放,放收結合,有向開放。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44.讓教學充滿生長的氣息。教育即生長,當下課堂兩個通?。阂皇怯袦囟葲]有深度;二是有活動沒有學習。一堂好課的標準:有沒有推進感、生長感,本來就好與教出來的好不同。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匯報,在重復著別人的意見中打旋兒,是我們身邊課堂的通病。層層推進,生長氣息(挑戰什么、突破什么、提升什么),實現師生共同生長。
45.好課是實實在在的課。葉瀾教授提出課堂五實: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扎實,有所得;充實,有效率;豐實,有生成;平實,常態課;真實,有缺憾。
46.讓教學扎實的五大源泉。清晰、細節、停頓、運用、寫練。清晰,思想清晰、思路清晰,學生、內容、目標、方法、環節、指令清晰;細節,以小組合作為例:小組訓練的次序,小組分工與規則、小組發言“我們”規則、小組發言后教師評價(學共體的串聯)、組際互動、組際差異資源利用、全班交流板書運用;停頓,等待的藝術,扎根課、刨根課、攀巖課,要有適度的停頓與等待,否則可能成為滑冰課。運用,在于平實引領;寫練,適度訓練,靜讀批注(批、畫、注、記)。
47.把課堂變成課型。以課型的方式上課。課型不僅是一種類型,也是一套體系化的結構和必備的標準和標志。課型構件:一是明確該課型的育人價值。立德樹人,學生立場;二是設計系列化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三是形成該課型的教學過程結構,包括教學程序、步驟、相關要求;四是采用系列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和注意事項;五是確立系列化的教學評價標準;六是撰寫一定數量的教學案例、隨筆、論文。
48.把教法變成學法。教學即轉化,將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就是幫助學生怎樣自主學習。教師要做“普法者”——普及學法;“幫法者”——幫助學生掌握學法;“促法者”——促進學生成為自主“守法”“用法”“立法”之人。
49.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方法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最適合才是常識。適合學科、適合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特點、適合教師個性(思維滲透于與引導:點狀到整體、靜態到動態、結果到過程、簡單到復雜)。四個意識:適切意識(關聯)、視角意識、臺階意識、分析單位意識、思維方式意識。
50.以結構化的方式教學。教與學的結構整體轉化?!敖淌裁唇Y構”,知識結構、方法結構、學結構,歸總“教結構,用結構”,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與發明,換言之,通過構成現實的結構來構成內心的結構(皮亞杰)。教師明確了“教什么結構”,也對“教自身的結構”(方法與過程)有清晰的把握,這樣的教學就變成了結構化的教學。
51.教,是為了不教。生命自覺,五條啟示:一是教育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教育者離開”“教育的終止”;二是教育存在的三種境界:“教而不生長”“教而生長”“不教而生長”;三是教育者既要思考“教的時候,自己應該如何”,同時也要考慮“不教時,學生會如何”;四是教育的目的和成效,可以歸結為,“如何為了不教而教”;五是教師既要清楚“什么需要教”,還要明白“什么可以不教”。愛因斯坦與懷海特,“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辈唤潭#唤潭鴣淼纳L。
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缎录s·希伯來書》
上帝啊,請原諒這位教育苦旅人的坦誠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