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潔冰清
奚曉童第一次遇見張源是在高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那次考試學校是按前一次數學考試的名次而排的座位。進入考場,大家都安靜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著監考老師的到來。成績一向不錯的奚曉童無聊的望著窗外,無意中發現鄰座的男生并不是在做考前準備,而是在聚精會神的翻看著報紙,憑著自己細致的觀察力,奚曉童琢磨著:他看報紙如此的認真,想必是一個酷愛閱讀的人,而且學號又在自己的上一個,成績肯定不錯……因此,他的一副“書生相”便烙在了奚曉童的腦海里。于是,她便對他留意了。考試過程中,奚曉童幾次有意或無意的抬頭看了看鄰座的男生,隱約地發現他的試卷上填涂的密密麻麻,他時而眉頭緊鎖著答題,時而停下筆來含嘴微笑,奚曉童斷定:他一定是個好學生!
幾場考試下來,奚曉童發現鄰座的男生除了考試期間沒有讀報紙,其余時間都在閱讀,休息時間也不例外。她暗自嘀咕:又一個和自己一樣的書迷,只是不合時宜的看書……奚曉童無可奈何的微笑著搖著頭。
高一下學期學校突然分了文理班,擅長理科的奚曉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理科,待新班主任點完名后,奚曉童無意中發現和自己在同一個考場考試的并曾經引起自己注意的那個“書迷”竟然和自己分進了同一個班級。
因奚曉童期末成績和組織能力都不錯,又深得班主任的信任,于是被選為班委成員之一。由于管理的需要,她每次有意或無意的走到他的座位時,都會和他搭訕幾句,簡單的自我介紹后,他倆漸漸的熟絡起來,于是“張源”這兩個字便走進了奚曉童的生活。
也許是因為兩個人都愛讀書,志趣相投;也許是因為兩個人成績懸殊不大,有共同目標。漸漸的,奚曉童和張源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和競爭對手。他倆在一起總愛班門弄斧,總愛尋找好的題目以及難的題目來“刁難”對方,給對方一個上升的空間。就這樣,友誼的純潔和成績的進步使他們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后來,班級里漸漸有了奚曉童和張源關系曖昧的傳言。生性開朗灑脫的奚曉童對此一笑而過,而且從來都不理會無聊之人的閑言碎語,她相信“情者自清,濁者自濁”,并一如既往的維護著她與張源之間純潔的友誼。可是張源卻因此而疏遠了她,這讓奚曉童很苦惱,她原以為自己和張源之間的友誼是經得起考驗的,沒想到張源卻……更讓奚曉童氣憤的是,張源為了回應自己與奚曉童之間的“緋聞”還故意和班級里的其他女生套近乎。從此,他倆便形同陌路,只是在見面之后不得已才彼此問候一下,昔日的好朋友就這樣因為流言而變得彼此冷漠。
高二分班后,他倆又被分進了年級最好的生物班,置身在這個高手云集的優秀班集體中,奚曉童遜色了許多。此后,她不再像以前那樣盡情的嬉笑皮鬧了,而是一味的努力學習,和以前相比,更多了一份安靜和理性。也許是因為曾經的熟悉,而又同時置身在陌生的環境中,奚曉童和張源之間的隔閡與冷漠因此變得煙消而云散……
高二的學習生活節奏遠比高一時來得快,但奚曉童的生活卻像仲夏時的葉子那樣平靜,每天總是循環著“兩點一線”白開水式的生活,成績雖然不是名利前茅,但也不至于被大家遺忘在某個角落。
到了高三,奚曉童很快就適應了高三那種緊張的狀態。她和張源又像回到了從前。他們常會為了一道題爭得面紅耳赤,常會為了意見分歧而暗中較勁,也常會相互激勵相互安慰,彼此高談論闊,構思自己未來的宏偉藍圖……其實這一切都是奚曉童早在一年前就曾想擁有的,只是那時被流言無情的吞沒了。
高三的生活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對奚曉童來說卻是忙碌充實而又快樂的。有時她也在想自己和張源還真是有緣,也曾懷疑過自己是否真的喜歡上張源這個陽光少年了,可是她始終找不到答案,因為她不愿意把這種酸酸甜甜的成長味道只局限于一個理由。在她看來,當友情變成愛情后,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顏色。
忙碌而又充實的高三就這樣接近尾聲了,最讓奚曉童震撼的不是自己與張源之間童話般的友情,而是張源在她的同學錄上寫的這樣一句話:“感謝你的一切,你是我心中的明星!”這句話足足讓奚曉童失眠了三夜。
高考結束的那天晚上,所有的同學都參加了聚會,這是大家最后一次相聚,所有的人都沉浸在這種悲喜交加的氛圍里。生平滴酒不沾的奚曉童破例喝了很多酒,置身在這種離別的氣氛里,一向多愁善感的奚曉童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哭了,張源拉著她,似醉非醉的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其實我一直很欣賞你,你是一個很好的女孩,我們永遠都是最知心的朋友,認識你真好!”淚流滿面的奚曉童緊緊擁抱著張源,久久不愿松開……
也許張源只是奚曉童生命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或許生命的軌跡會將這段插曲拉長,最終他會離奚曉童遠去再也沒有交集,只有將這一切留給自己,留給回憶。
其實,那些逝去的,離我們漸遠的歲月亦是成長的一種見證。正因為如此,它構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生命才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