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打電話要錢你們都別給。”
這是他留給家人的最后一個電話。
一名985大學畢業(yè)生,卻被人發(fā)現(xiàn)橫尸荒郊水塘。
一年前,李文星從東北大學資源勘探專業(yè)畢業(yè)。因為本專業(yè)對口工作要常出遠門,難以照顧年邁父母。經(jīng)過權衡后他開始自學JAVA編程,打算從事IT工作。
非計算機本科出身、又沒有IT行業(yè)經(jīng)驗。李文星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直到“北京科藍”人事部對他伸出了“橄欖枝”。
公司通知他,5月20日去天津報道。就在前一天,他還對室友說:“只有電話面試,不知道靠不靠譜。我怕是傳銷。”
但第二天他還是去了,因為他太需要一份工作了。
7月8日,“誰打電話要錢你們都別給”,這是他給母親打的最后一個電話。
7月14日,一具尸體在天津靜海G104國道旁的水溝里被發(fā)現(xiàn),同時還打撈上來的,還有一本傳銷的筆記。
8月2日,大學生找工作致死的新聞,傳遍社交媒體的每個角落。
1
每一秒都會有人死去,每一天都會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這個世界。但為什么李文星之死,會成為各類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成為我們在社交媒體中討論的話題?
因為他是大學生?一個將四年青春付諸大學的普通大學生,就像你我。
因為他來自普通家庭?肩負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與責任,承擔著家屬殷切的期待,就像你我。
因為他由于找工作而喪命?出于迫切謀生的心愿而被騙,對于未來惶恐不安,又很想在大城市站穩(wěn)腳跟、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就像你我。
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
當我們質疑BOSS直聘的審查不嚴密、天津靜海區(qū)對傳銷組織坐視不管的時候;
當我們搬出魏則西、徐玉玉的事例、抨擊相關部門總是要到出現(xiàn)命案才開始采取行動的時候;
當我們憤怒、當我們吶喊、當我們奮起反抗的時候……
我們不曾刻意關注,但是也能不知不覺發(fā)現(xiàn),那股涌自心底的怒火,是因為他們也都威脅到了關乎我們的權益。
我們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學了四年沒有前景的專業(yè)的憂慮,我們害怕無顏面對家人供我們讀書十幾年耗費的心力,承載不起親屬對家中“高材生”的未來的期待。
十幾年的苦讀,我們聽慣了“現(xiàn)在好好努力考上好大學就無憂了”的鼓勵,但后來發(fā)現(xiàn),大學文憑只能代表過去,并不能帶來實際的利益,更不能為未來保駕護航。
事件中的李文星,“985畢業(yè)生”的光環(huán),本應是大學生中的佼佼者。
但事實上,他并沒有像所期盼的那樣,輕松找到高薪工作、成為社會精英。他的專業(yè)并不能給他很好的就業(yè),只有通過自學JAVA編程,渴望著步入IT這個看起來高薪的精英行業(yè)。然而,即便掌握了技術,在應聘時,他仍舊被屢次地拒絕。
3
每一年,都有無數(shù)名校畢業(yè)生因為無法在大城市立足,被迫回鄉(xiāng)。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即使是清北,也無法保證每一個畢業(yè)生都能得到大城市的高薪工作。
可是最大的問題是,怎敢辜負家人親屬的期望。
名校畢業(yè)的學生,理應比輟學出去打工或者讀職高技校的人,獲得更好的工作嗎?答案是否定的,但這卻是相當一部分人扎根在心底的固有認知。
有多少來自小城市的名校畢業(yè)生,拼了命的要在大城市給自己搶下一個位置,他們并不一定是不想回鄉(xiāng),而是不敢回鄉(xiāng)。
他們忍受不了那種目光、那些“你考上了名校最后也還是做著普通的工作嘛”的人多口雜。
這是一種錯位的心態(tài),但很少有人能放下。大學,僅僅是一個用來學習知識的學校罷了,并非一條通往高薪的精英之路。大學生也并不意味著,他就必須要優(yōu)于沒上過大學的人。
世間的路,太多了,走好任何一條其實都能成就自己最獨一無二的人生。
如果你是一位大學生,希望你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拋下優(yōu)越感。倘若因為一紙文憑就自視甚高、急功近利,那么抑郁焦慮遲早會糾纏上你。類似的悲劇,也許會在你的身邊上演。
而如果你是大學生的父母親屬,我希望你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寬容。子女的人生屬于他們自己,你大可不必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傾其所有去培養(yǎng)子女,過猶不及,反而會徒增雙方的負擔。大學只是一段求學的過程,文憑能證明大學之前的學習成果,并不能保障未來的發(fā)展。無論子女做出怎樣的選擇、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只要他在努力著,都請多一分理解和支持。
希望悲劇,能夠少一點。
希望每個人都能放好自己的心態(tài),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