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被叫做慰安,但是,又有誰來安慰她們?
天上下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憂愁自己解 自流眼淚自抹干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現在有很多人提到‘慰安婦’,還覺著她們是恥辱的,即使是在70多年后的今天,也還是有人對她們諱莫如深?!?這是一個多么敏感的詞,但這是一段疼痛的歷史,每個中國人心知肚明。
《二十二》之所以選擇在這一天上映,是因為它紀錄了特殊群體“慰安婦”的真實故事。《二十二》,從名字來講,就飽含寓意。中國被日本強占的慰安婦有20萬多人,但是截止到2014年電影開拍,卻只有22人健在。事實上到了2017年7月,這個數字已經進入了個位數的倒計時。
沒看過《二十二》的人,推薦先看看《三十二》只有43分鐘(因為這部14年就上映,各大視頻網絡都有)。影片以靜謐的桂林漓江開頭,以空濛的山色結尾,中間是一對母子斷斷續續的訴說,講述了廣西偏遠山區的韋紹蘭奶奶年輕時被日本官兵抓進慰安所受盡折磨,有幸逃離惡魔地獄,但不幸懷上日本官兵孩子的故事。
影片沒有跌宕的劇情、沒有炫酷的特技,只是通過兩位主人公,給觀眾娓娓道來一段真實的故事。沒有側重當年的苦難、沒有描寫中日的關系,老人只是略帶平靜地給我們講述著發生了什么。就像片中的大山一樣,沉靜、穩健。說真的,從開頭到結尾,你全然會是一個安靜的聆聽者,不管遠山還是近語,眼淚或是笑容,都讓人的心境變得安寧。
韋奶奶愛笑,還愛唱歌,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是韋奶奶的這番話,生存態度是何其豁達!不必常提傷痛,也不必假裝釋懷。多學學韋紹蘭老人。
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想問,太虐心不敢看怎么辦
別擔心,不管是22還是32,這系列紀錄片讓所有人都不必直面淋漓觸目的血與淚,它讓你感受到的是無所不在的凝重與沉默,接受與尊重。
以往教科書印象中關于慰安婦的悲慘和苦難,“不堪蹂躪”“血淚控訴”“求死不得”統統不會出現,導演在拍攝時沒有不停對老人們獵奇窺探、也沒在上映期向大家販賣憐憫同情。影片只是將老人們的晚年人生真實刻畫出來,我們不要念叨著那段屈辱歷史仇視日本,我們不遺忘就好。
所以郭柯導演為影片設計宣傳海報堅持不用任何老人的照片,而是特地找人設計手繪形象做成“慰安婦”像章。
他希望和“慰安婦”相關的東西能夠有一些美好,不再猙獰、苦難、仇恨。
想問,導演的態度什么
導演郭柯不同意在片中加入歷史畫面,他覺得把“慰安婦”的資料和老人放在一起對她們是二次傷害,“我不一定要感動觀眾,我就想把老人們的真實生活展現給大家。”
他只想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事情,他沒有刻意挖出那些讓老人們不堪回首的經歷,其實更可以算是克制,他客觀平靜地呈現作品,既沒有升級仇恨,也沒有摻雜忿恨,因為紀錄片最大的意義就是展現狀態。
而在這種狀態下,有人看到悲憫,有人看到希望,有人尊重,有人落淚。
故事蒼白、講述蒼白、表現手法蒼白,但它的現實意義已經足夠深遠了。所以我們也不能以一般電影的要求來評定它。
想說,正確認識慰安婦
導演希望大家給“慰安婦”這個詞加上引號,因為是她們是被迫成為“慰安婦”的性奴隸受害者,我們應向她們表示尊重。
2016年9月 ,郭柯隨《二十二》參加韓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他被韓國民眾對“慰安婦”的尊重感動了,他羨慕韓國的教育能讓小學生也有正確的態度對待“慰安婦”問題。回想國內,某次電視節目中,有記者問中學生對“慰安婦”事件的看法,鏡頭前的小伙子躲躲閃閃,“不是很光彩的,還是不要特別了解比較好”;“學生還是不應該知道太多”……
而這些態度正是來自我們一直以來對“慰安婦” 形象的錯誤引導。
設想,她們就是我們的奶奶、外婆。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予更多關懷和憐惜?
作為大學生,我也曾對“慰安婦”這個話題獵奇過,但未真正關心過,我留意過韓國受害慰安婦電影《鬼鄉》的存在,我也知道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中對“慰安婦”的描述揭露了很多現實,未曾關心,雖有愧疚,但我更加慶幸,現在我能以合理的方式將它宣傳出去。
就在兩天前,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的"慰安婦"幸存者黃有良老人在家中離世,享年90歲。直到去世,她都沒有等到日本政府的致歉和賠償。
而隨著黃有良老人的離世,中國所有起訴過日本政府的"慰安婦"幸存者原告均已離世。
這些事實,我們需要知道。因為影片中的她們,皺紋不復存在。
最后,推薦大家去聽聽電影《二十二》的片尾曲《九重山》,由燕池作曲并演唱。
日頭出來點點紅,
The sun comes up with its red rays
照進妹房米???br>
Shining onto the empty rice jar in my room
米海越空越好耍
The more empty the jar,the more pretty
只愁命短不愁窮
Only worry that life is too short,not about poverty
End
——如果喜歡,請分享給你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