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決策,很多人認為應該是管理者做的事,不關自己的事兒。其實,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需要你決策的情況,小到購物點菜,大到投資就業,都需要我們做出決策。但有時往往適得其反,有些人為了在淘寶上選一件幾十元的東西能花上幾個小時貨比多家,有些人在股票投資的買賣上有時幾秒鐘就做出了決策,你碰到過這種情況嗎?
我以前經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隨便”,比如“今晚吃點啥?隨便。”,本以為這樣就是隨和的體現,但近期集中讀了一些有關決策的書和文章后,才發現是決策力的欠缺。因此,統一梳理有關決策的內容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你的決策有所幫助。
什么是決策
決策,就是在面對不容易判斷優劣的幾個選項時,做出正確的選擇。說白了,決策就是拿個主意。
決策是要有選項的,如果沒有選項,那就不叫決策,只能叫決心。決策是要有選擇的,要在幾個選項中做出你認為正確的選擇,不選擇就等于沒做決策。確定的決策叫決定,通常聽到某人說:“我決定...”的時候,那是他在公布已經做完的決策。
決策時大腦的運行機制
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決策,但你清楚在我們決策時大腦是如何運行的嗎?
近些年人類對腦科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大腦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給出了大腦的運行機制,大腦的運作采用雙核系統,有快與慢兩種模式,這里我們把快模式叫做系統1,慢模式叫做系統2。
系統1:快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直覺決策,只是依賴于人類情感、經驗和記憶來做決策的無意識快速思考模式。
系統2:慢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理性決策,指有意識進行的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模式。
那么系統1和系統2是如何運行的呢?
大多數情況下是系統1用直覺來快速處理,只有在系統1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會求助于系統2,系統2就會調動注意力、分析力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么做的優勢就是能夠節約腦力并快速決策,弊端則是我們容易被系統1的直覺所欺騙,導致決策失誤。
丹尼爾?卡尼曼系統1和2的快與慢決策方式,簡單清晰,易于理解,也更科學,下面我們針對快和慢兩種決策方式展開討論。
快決策
快決策就是調用大腦的系統1進行的直覺決策。
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用到快決策,比如今天上班穿西裝還是夾克,中午主食吃饅頭還是吃米飯,晚上回家開車還是做公交,周三健身還是周末健身,這是一般性快決策。這些決策對結果的影響都不大,也談不上科學,但可以利用這些一般性的決策訓練自己的決策能力,如何做呢,這就要提到科學的特殊性快決策了。
快決策通常是人們在現實約束、時間壓力、高風險等情況下,無法采用理性分析判斷的思維模式,憑借直覺做決策。快決策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在真實情況下做決策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專家而不是新手在憑直覺做快決策,并且快決策是可以通過大量的過往經驗訓練形成的。
例如,在火災現場,面對火情的急劇變化,消防員必須根據經驗做出依靠直覺的快決策,決策正確就能夠安全且快速的撲滅大火,決策錯誤可能就會錯過最佳撤出火場的時機而帶來生命危險,此時就需要消防員利用系統1憑借內化在直覺中的以往經驗做出快速決策。
那么如何有效進行快決策呢?
加里?克萊因在《如何做出正確決策》中給出了RPD決策模型。
直覺判斷選擇滿意方案。
心里模擬驗證可行性。
快決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選擇最滿意的方案,然后在心里對方案進行模擬運行,看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則立即采用。最滿意的方案可能是最好的方案,也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案,但一定是最喜歡和最中意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采用這種RPD快速決策模型訓練自己,固化到自己的系統1中,隨時調用,形成快速決策。
慢決策
慢決策就是調用大腦的系統2進行的理性思考決策。
慢決策在我們生活中雖不如快決策用的多,但一些重要且關鍵的決策都是需要通過利用大腦的系統2深思熟慮后給出的。希思兄弟的《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和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 都針對利用系統2的慢決策給出了方法,有些方法相似,有些又不同,我把幾種方式列出來,希望能對你的決策有所幫助。
1.希思兄弟的科學決策
萬維鋼在《高手》中專門對決斷力進行了分析,很是透徹,主要思想來自美國希思兄弟的《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希思兄弟給出了科學決策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選項,并擴充你的選項。找出已有選項,盡量多的去擴充增加,多一種選擇,選錯的概率就會大幅降低,從長期看,當有兩個選項時選錯概率為52%,當有三個選項時選錯概率下降為32%。將多個選項放在桌面攤開,事先不設立場,做并列選擇,尋找最具亮點的那個。
第二步是評估每個選項的優劣,用現實檢驗你的觀點。實事求是,尋求外部意見,避免確認偏誤,客觀評估每個選項的優劣。
第三步是從這些選項中選擇一個,要從長遠考慮。不要被情感左右,不要看短期利益,要面向未來,從長遠考慮。希斯兄弟給出了“10/10/10法則”,即設想一下10分鐘之后你對決策的感想,10個月之后你對決策的感想,10年之后你對決策的感想。
第四步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要有一定的準備,為決策錯誤做好準備。
例如投資炒股的操作紀律,按照上述四步分別為:
第一步:選股眼界要寬,不要只盯著那幾只熱門股。
第二步:避免只聽持有股票的好消息,客觀看待自己持有的股票。
第三步:選擇優質企業的股票,克服短期情感沖動,做長期持有。
第四步:設定止損點,嚴格按紀律操作。
2.卡尼曼的慢思考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給出兩個實用方法,幫助我們調用系統2進行介入決策,避免直覺系統犯錯誤。
(1)引入外部意見。多聽從外部的信息來做思考判斷,即“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沒有你那么多復雜情緒,往往能做出理性的判斷,
(2)核查清單。相當于給大腦找一個外部專家,借助清單這樣的外部工具,抵制直覺系統犯錯誤。查理芒格一直用誤判清單來提醒自己在重大投資和決策的時候不要犯錯誤。
快決策和慢決策都有其優勢,我們在決策時要靈活運用,關注結果,忽視理由,把最終結果最為決策依據。大衛R?亨德森和查爾斯L?胡柏的《決策的智慧》中道出了決策的根本,即無論使用哪種方式,一定要堅持在決策時保持誠實且有道德,這是做事做決策的根本。不道德的決策,雖然能暫時獲利,但每做一次就會損失一次信任,未來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少。
做好決策,是需要不斷總結積累和踐行的,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后續我還會進行引申和擴展。有些時候理想和現實是由差距的,是需要我們做些妥協,保持敏感度,做我們能去改變的事情,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讓我們一起丟掉“隨便”,做自己的主人,做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