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內在,更好地與內在聯結,”
關于寫作:怕得罪很多人不敢寫。內在寶寶有很多話跟我說,可以說是直覺。但是,小我、假我、世俗的我并不敢彰顯內在,因為如果按照內在寶寶跟我的對話,我會得罪很多人,甚至很重要的人。我不敢得罪也不想得罪。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都是為了讓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通過遇見,看到我們的內在模式。
自從遇見零極限,看了《當下的力量》,看過《遇見未知的自己》后,我一直都對自己說,“我要徹底清理!”“外在的顯化都是自己內在的投射?!薄霸娇咕埽酵纯唷!弊约褐肋@些道理,但我還是條件反射性地去逃避、去抗拒,尤其是遇到大問題的時候。甚至有時,我都不相信“如果接受,如果面對,如果接納,就能療愈。”
最近看一本書,書中有個觀點:我們的周遭都是虛幻的,都是我們的全像圖,都是讓我們有更真實的體驗而產生的。我們并不需要把它當成真的,我們只需要把它當成一個游戲,一個人生游戲。
在這個人生游戲中,我們可以當個旁觀者。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真我從中抽離出來,像第三方一樣觀察發生的一切。如果真我脫離得夠徹底,在事情發生的當時,我們就能想到、得到、做到最佳方案;
若是真我被小我、假我、世俗的我所牢牢控制,那事情往往不會解決地那么完美。
如果當時的事情解決地沒有那么完美,那么事后,尤其當我們的情緒回歸到平靜后,我們可以回顧之前事情發生的經過,然后問自己:“如果事情那樣發生,現在的我會怎樣去處理?!”因為,在平和、寧靜、喜悅的那個當下,才是我們與真我最接近的時候。
如果事情解決地不夠完美,說明很多潛在的模式尚未被清理出去,而之后人生的某一節點終歸還是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作為我們內在的投射,提醒我們去療愈自己。
也許,這是一種方式,是一種練習,因為我還在這個過程中。但至少,我們現在已經有方法去聯結到我們的真我(內在)了。
冰寶寶說到“度娘”的事情,我也能感同身受。
因為之前,我也都一直是“無私付出”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持續了好多好多年……。當時,我會認為,別人來問我問題、找我幫忙是信任我、是在成就我。但是,當我付出到一定程度,當我精疲力盡地時候,當我自顧不暇的時候,我還在“如此地無私奉獻”,那就是在自我消耗、自我毀滅。
而就在最近,也是有一位家長加我微信,問我關于如何料理寶寶的事情。
起初的1、2次,我因為出于禮貌會給予回復。就同冰冰寶寶說的“對方沒有任何禮貌用語”,哪怕一個可愛的表情也沒有。那個當下,我的內在就有一種被侵犯的感覺。
后來,那位家長依舊毫無禮貌地把我當成私人醫生那樣問我問題,而且給我一種“理所應當”的感覺。于是,我找了一篇相對權威的文章給她發過去,并說“這里有你需要的答案”。
之后,同樣的情況又出現了,我的回復是“如果你真的對你寶寶很在乎,而且情況是你覺得掌控不了的,可以來醫院找我。”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而且,這件事情的終結,也就如麗冰寶寶說的就如同“解脫”了。
遇見,是機緣。參加課程,也是療愈自己最好的時機。
其實,我一直都在羨慕我們群里好多小伙伴,在沒有成家的時候就能遇見如此好的課程,如此好的學問,有如此好的伙伴共同前行。
遇見,是最佳的機緣。
機緣成熟,必會相遇。
沒有遇見,是因為不夠痛。
痛過、苦過,傷得夠徹底,跌得夠深,才會想到要去觸底反彈。而這個觸底,就是最好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