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底是怎么變有錢的?”我們什么時候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不是在遇到出手闊綽大富豪的時候,往往是在遇到原來各方面條件和自己差不多但現在明顯比自己更有錢的親朋故友時。本來吧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差不多學歷,差不多原生家庭,差不多的工作收入,但是五年十年后,突然人家已多套房源在手,成為多家銀行的理財貴賓客戶,而你呢?剛剛付完一套小套的首付,還來不及洋洋得意,就背上了幾十年的貸款,銀行卡里少得可憐的一點兒數字,還不夠開個5萬起步的金卡資格......
到底是什么拉開了彼此的差距呢?先來說一個我閨蜜家的故事吧。閨蜜小A去年才結婚,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階層,父親在一家小工廠工作,母親是超市的收營員,結婚時,父母給了小A一套80萬的房子作為陪嫁,今年小A懷孕了,于是規劃著買個學區房,可是婆婆家一直對買學區房的事拖拖拉拉不太支持,主要原因是沒錢。婆婆和公公也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都在國有企業工作,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省吃儉用幾十年,存下的錢給兒子買了一輛25萬的車,花了20萬裝修了自家的一套小產權房,10萬辦酒,幾乎就把全部積蓄都用完了。這會兒要再買學區房實在是沒有能力幫忙,婆婆最后放話,如果一定要買,就讓小兩口自己自己想辦法湊首付買,他們幫忙還點兒貸款,其余的沒能力幫忙了。小A是鐵了心要買房子,回家和自己爸媽一商量,丈母娘立刻又出手了80萬給予支持,有了這80萬,小兩口又貸款了120萬,花兩百萬買了學區房。房子買完,皆大歡喜,但是小A的老公心里升起了十萬個為什么,偷偷跑回自己家,跟老媽促膝談心,為什么兩家人都是收入都差不多的工薪階層,怎么自己家爸媽苦了大半輩子就這點兒錢,而相對工作較差的丈母娘家財富反而非常可觀呢?一家人坐一起討論了半天,為娘的表示,自己已經夠節省了,這幾十年來幾乎沒買過新衣服,和他爸也沒有社交和應酬,賺的工資除了基本日常開銷全存起來了,已經盡最大能力省了。小A家肯定有其它生財之道,否則不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這次家庭討論事件后來讓小A知道了,她聽了后哈哈大笑,小A告訴我:雖然婆婆家和自己爸媽家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原生家庭情況也差不多,都是一窮二白,留了他們一套農村房,后來農村房拆遷了,婆婆家和自己爸媽家的農村房拆遷,各家都分了兩套房子,但都是屬于小產權房。婆婆家很保守,兩套小產權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平時兩老口的工資除去日常開銷就是存起來,但也只是單純的存起來,國債、銀行理財、基金一律不懂,連銀行卡都不會辦理,幾十年如一日用著存折。小A的父母呢?分到兩套小產權房后,一套用于自住,一套轉手就賣了,然后在市區貸款買了商品房。小A的母親在超市收營之余,還兼職在超市做一些品牌的促銷,存下來的錢分別用于投資了銀行理財、國債、基金。慢慢有了一些余款后又把自住的小產權房賣了換了一套商品房。隨后幾年房價大漲,兩套商品房都增值了。而婆家一直保守得捂著小產權房不動,房價幾乎沒有變化。小A在婚前曾提過把要作為他們婚房的一套小產權房賣了,然后買一套小戶的商品二手房,因為小產權房不增值,換成商品房更合適。但是婆婆怎么都不同意,房子是他們奮斗一輩子的東西,她舍不得賣。最近房價大漲,同期的二手房都漲了50%了,但是他家的房子價格一動沒動,即使這樣,婆婆還是很堅持,不賣!
所以從例子上可以看出來吧,有錢沒錢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會折騰,會折騰不是瞎折騰,是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后的折騰,你看小A的媽媽,沒太高的學歷,但是愿意折騰啊,自己學習了基金、國債、銀行理財,但是沒學股票,難度太高學不會,所以也不瞎倒騰。在買房賣房問題上,該干嘛干嘛,順應趨勢,不怕折騰。反觀小A婆婆呢?討厭折騰,太過保守,不愿研究和學習,一味循從原有的存款方法,拒絕接受新事物的發展,閉門造車,即使看到了房產增值的現象,依然不愿意做出房屋置換的改變,錯過了財富增值的機會。
再看一看我們自己,是否也有小A婆婆的影子,財富增值的機會每幾年都會出現,在未來,哪一塊是財富增值的機會?你能提前嗅到嗎?你能在它到來之前,準備好足夠的資金、足夠的知識去迎接嗎?如果沒有一顆愛折騰的心,也許你會錯過這一次次機會,最終成為感嘆他人怎么突然就變富的人。所以在你不懂不了解的領域,不要學小A的婆婆,一味的回避,不懂基金就去學習基金,不懂房產就去了解房產,不懂海外資產配置就去問人,不懂炒郵票不懂比特幣不懂什么叫信托就上網去學習,學習了解后再根據情況選擇自己擅長的去逐步掌握,不擅長的則可放棄。只有有了這樣愛折騰不怕折騰的精神,才可以在機會來臨時,牢牢抓住,而不是白白錯過。
“他到底是怎么變有錢的?”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你需要學習的,就是主動學習不回避的過程,學習好知識,積累好本金,鍛煉好技能,在風吹起時,才能準確的站在風口,享受財富增值的機會。希望你最后能變成別人口中那個令人艷羨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