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時努力面試,拿下知名公司offer,當時何等歡喜,怎料入職后半年就失業。
已經收到好幾個類似的職場求助,現實確實很殘忍,可我的回答更殘忍“你接受offer時竟然不知道半年后這個團隊(或產品)就會解散么?”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半年后失業的很可能就是你!最傻的是,你竟從未察覺,甚至還歡天喜地。
如果你早有預見,只是把這段經歷當做跳板,并且在被解散前就找好了下家,甚至比現在更好的工作,那么,你贏了!
可悲的是,很多職場新人完全沒有風險意識,天真的以為大公司就是好,什么都好,削尖腦袋擠進去,灰溜溜的出來。
以下職場常識你知道么?
1.大公司紛紛集團化,收購加戰略布局,旗下子公司眾多,你到底入職的是哪個子公司?就拿阿里集團為例,旗下包括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阿里軟件、阿里媽媽、口碑網、阿里云、中國雅虎、一淘網、淘寶商城、中國萬網,聚劃算,阿里釘釘。。。
2.公司內部也會有很多產品部門,要么產品多元化,要么產品分割成多個子產品,例如郵箱、網盤、聊天、會議、日程都會形成獨立的部門或團隊。你到底入職的是哪個部門團隊?
3.集團牛逼不是旗下所有公司都牛逼;公司牛逼不是內部所有部門都牛逼。懂了吧?總會有核心公司、核心部門、核心團隊、賺錢的產品、燒錢的產品、高價值的團隊、可有可無的團隊。。。你到底身在其中哪里?
4.集團公司都需要財報漂亮,要給股東和投資者交代。燒錢的燒不出結果就要停掉,財報上講果斷停止非盈利產品;盈利不夠就砍成本,該解散的團隊就解散掉,財報上講人員成本巨減,只需收入持平就可盈利。。。投資者聽了放心就會繼續投入,股價上漲市值更高,做高估值就能融更多的錢,公司就能更好的發展。
公司的定義里,“以營利為目的“是重要的關鍵詞。你只是公司的一員,以你之力是否能保證公司營利的目的可達到?如果能,公司在你就在;如果不能,你隨時都會被離開。36氪上最近有篇文章《創始人出局是潮流?很多時候,他們就是被資本控制的木偶》,有案例有深度,曾經的創始人都會杯具,何況你這位無名小卒。
那怎么辦?隨波逐流?聽天由命?那上面的內容你白看了。
聰明的人應該已經悟出了下面的道理(這就叫職場情商)
1.搞清楚你入職的公司或集團賺錢的那幾條線(公司財報、分析師評論、內部組織結構、重要大會、資深員工講故事。。。)
2.評估自己所在團隊部門近期被解散的風險(綜合分析、HR的第一消息、領導的情緒、資深同事最近的動向)
3.想辦法轉崗到賺錢的線上去(很多公司都有內部轉崗制度,聰明的人都會抓住機會)
4.趕快為下一站準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過你一定要明白,只要開始工作了,找新工作的方法與剛畢業截然不同,太多訣竅)
我不希望發生在你身上,但我更希望你能從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