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里,一年輕夫婦帶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得知女兒回來的消息,父母早早就在院子里迎候著。途安車緩緩駛進院落,車門一開,一個四五歲的娃娃高高興興的蹦了下來。沒走兩步孩子定睛四處觀望,感覺他立刻就懵了,扭身就要往車上去,就要回到車上。他發現了什么?原來小孩子發現下車地點并不是自己的家,嘴里嘟囔著[我要回自己家,我要回自己家。]
大人們忙活著寒暄著,沒有注意到孩子動作的細微變化。見到孩子扭身往車上去,姥姥一把拎起孩子,孩子哭著喊著說我要回自己家,我要回自己家。[回什么自己家?這就是你自己的家。]姥姥一邊說一邊拎著孩子,往樓里走,很怕孩子繼續掙扎。
所有的父母都疼愛孩子,現如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孩子更是視若珍寶呵護有加。連母雞都會愛自己的孩子,更何況人呢。但是愛的方法適合孩子嗎?
有一種愛叫媽媽(奶奶姥姥)覺得你需要愛!
然而,就在姥姥拎起孩子的那一瞬間,我覺得拎出了許多成年人愛孩子的特點——不是孩子覺得需不需要愛,而是媽媽(姥姥)覺得你需要愛。
社會各界曾經痛批以[為了你好]為名義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以[為了你好]為名義,對孩子實施包括簡單粗暴、不尊重孩子人格、強加家長意志于孩子等的教育方式方法。諸多問題當以不尊重孩子人格最為嚴重。學校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實施有悖于孩子天性發展的教育,也是不尊重孩子。
姥姥[拎]起孩子前根本就沒有商量,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在她眼里這還需要商量嗎?孩子不愿意進到姥姥家,問題出在哪?是孩子自身對新環境不適應?還是姥姥家對孩子沒有吸引力?怎么解決?反正我要你進去你就得進去,再犟?直接動粗!
你不尊重他,讓他怎么尊重你?
有人說,在被尊重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坦誠;在批評的環境中大的孩子膽小逃避責任;在暴力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會有暴力傾向。也就是說,追根溯源,每一個孩子的性格都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尤其0到5歲階段,正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不要讓你渾身的戾氣在孩子身上變成未來暴力的種子。
保存保留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聽,聽得懂孩子在說什么;有問題商量著說。
也許有讀者會問,那么點點兒的孩子,我跟他怎么商量啊?
四五歲的孩子基本上能夠理解成年人的正常語義表達,也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與孩子在一起,詢問,是找到[問題、癥結]的有效辦法。傾聽,是得到答案的最佳途徑。對孩子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指責——當你看到一支又一支利箭向你射來,你會有什么反應?必然是閃轉騰挪躲開利箭,以求保護自己。指責是在責任落實歸位,就是那一支支射像指責對象的利箭,孩子的本能反應必然是逃避躲閃自我保護。
慢慢的問,靜靜的聽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媽媽帶孩子逛街,孩子說我走不動了。媽媽說那我們跑吧。好啊!母子兩人跑著回家了。孩子不愿意進屋,是不是可以在外邊玩一會兒,然后再進屋啊?成人之間都能夠化干戈為玉帛,成人和孩子之間還有什么不能解決的問題?出現了不能解決的問題,你想想究竟是誰出了問題?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六零后,在為子女幫忙看護第三代,或是在奔赴看護第三代人的路途中。與孩子之間的沖突也會因為接觸的增多而增多,相當一部分沖突的原因是共同面對第三代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達成一致。記得有一句話說母親影響到一個社會的未來,現在這句話可以略作修改,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也在影響著社會的未來。這么嚴肅的事情,你怎么敢隨隨便便滿不在乎呢?
不管你是媽媽爸爸還是姥姥姥爺奶奶爺爺,學會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你!
讀者君,你常[拎]孩子嗎?
文/天長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