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知乎被邀回答的問題都與編輯工作有關,而且提問者大多是尚未踏入職場的學生,希望了解編輯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內容。
今天就講一講關于編輯部的一些事兒。
一、報刊性質
不同書籍/報刊(以下統稱“報刊”)的性質不一樣,有事業單位性質,有企業性質等。
(1)事業單位性質的報刊
事業單位性質的報刊最好的地方是旱澇保收,因為費用有財政支持。也因為這一點,對報刊內容的導向要求更高,即對文字內容的審核會更嚴格,當然這里說的嚴格是說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上,而是以“和諧社會”為第一基準,你懂的——
所以以后看一些雜志或叢書就不用急著指手畫腳了,因為單位性質出的報刊須把“和諧”“安全”為第一要義。并不是他們不想寫不想講,而是這涉及到報刊的框架/體例,不敢貿然打破,否則飯碗不保啊!多些理解,少些諷刺謾罵總是對的。
(2)企業性質的報刊
企業性質的報刊基本以市場為導向,說白了就是一切都為了錢,只要你不跳出基本的法律框架,不要太過違背倫理道德,你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只為銷量,只為吸睛,被人講被人罵也受著,就像玩公眾號一樣,自由度更大些。
二、編輯部的人員架構
編輯部人員的多少不定,大概有社長、總編(主編)、執行主編,編輯、編務、設計等。
單位性質的編輯部相對來講會復雜些,如一個人物傳記叢書的編委會,里面有3個顧問、3個主編、17個副主編、21個編委;
且編委下再設編輯部,編輯部里設置1個執行主編、5-8個編輯、3個編務、1個創意策劃、2個設計等。
有的編輯部還會設美編、排版、攝影等。
而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有些編委會會把相應的工作外包出去,特別是排版這種專業性更強的工作,都會外包給專業的排版公司做了。
據說現在連校對都有專門的校對公司來做了。
三、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字編輯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
文字功底是必定要有的。即使你不懂創作,不會寫小說、故事等虛構類文章,起碼也要有基本的鑒賞能力。
如果你連什么文字是好的都不懂,常用的錯別字都分辨不出來,“的地得”也厘不清肯定是不行的。因為這會涉及到出版前的校對工作。
現在很多消費類的雜志是向作者約稿的,如果你連什么文章是好文章都不知道,那又如何“編輯”呢?
說到約稿,很多消費類雜志編輯的收入是與上稿數掛鉤的,也就是說你約越多稿,上稿的幾率就越高,你的收入才會越高。
不過這事我沒干過,所以細節的東西我不敢亂講。據我所知,一般在這個圈子混得久的編輯都積累了相熟的作者,會直接找他們寫,公開約稿就少了,也造成新手的機會少一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資源是靠積累的,每個行業都一樣。
四、編輯部工作流程
現在以我所在的編委會為例,說一下基本的工作流程。
我所在的編委是寫人物傳記的,有叢書合集,也有單行本,所以會涉及到約訪這一塊。
因為涉及到約訪,所以我們編委設了1個外聯的職位。外聯專門負責約訪相關人物,敲定約訪時間,也會陪同文字編輯一起出訪。編輯完成初稿后,也由外聯把文稿交予對方(一般是通過電郵或者是QQ與對方秘書對接),同時向對方收集用于文章配圖的照片。
對方對文稿進行修改、簽名確認文稿后發回我委,我委相關編輯就會把確認的文稿進行初排。所謂初排,就是把需要插入的圖片編號,寫好圖片說明,用紅色字體插入文稿中——其實就是一個說明圖片應該擺放在哪里的說明——然后把圖片和初排后的文稿統一發給排版公司,排版公司用專業排版軟件進行排版。(好像用的是方正還是別的)。
排版公司排好版后,會形成PDF文件直接發回我委備份。同時,會把文件打印出來,快遞回我委,我委的編輯就開始校對。
校對一般不少于3校。
一校:逐字逐行,逐個標點符號看,有錯的,用常用的標注符號標出來,例如插入、漏子、改字等等——這個就涉及到編輯要懂得的一些業務技能了,不過一般入行時會有人教,所以不用擔心,很容易就學會了。一校完成后,把標注過的文稿又快遞給排版公司。對方根據編輯校對的標注在排版軟件上進行修改。改好后,又打印出來,連同一校(標注稿)快遞給我委編輯進行二校。
二校:此時我委收到兩份稿,一份是一校時的標注稿,二是排版公司修改后打印出來的二校稿。依然是從頭尾看新的打印稿,而且重點看一校時的標注有沒有改過來。除此之外,工作與一校是一樣的,但是產生了二校的標注稿。
三校:三校不用從頭到尾看了,只與二校稿進行比對,看標注的地方有沒有改過來,所以速度會快很多了。
注意:正因為一、二校之后,不會再從頭到尾看,只看標注,所以一校、二校很重要,如果你一校二校沒校出來,隱患就留下了。
一般隱患會在最后一關被發現。那就是:出版社的校對。
排版公司根據我委三校后的稿子修改完畢,打印出來,由我委交給出版社,出版社再校對!一般不會少于3次!
這3次是重復上面的工作,只是校對人員由我委的編輯換成了出版社的編輯。出版社的編輯的工資跟最后出版物的錯別字多少是掛鉤的,據說超過了多少百分比就要扣多少錢。所以他們也會認真負責,不會馬虎了事。
而在這期間,出版社那邊會給書號,出版權頁(版權頁就是扉頁后面那張黑白的“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簡稱CIP,有印刷廠、印張、字數、版次,書號等信息)。
此時,又多了一張版權頁,這個更不能錯,幾乎到最后印刷前都要核對的。
可見,正規出版物是經過最起碼是3-6次校對的(不排除有的編委可能自己偷懶不校對,全部推給了出版社,所以只有3校)。
除叢書外,有書號的雜志,每一期出版前都要給出版單位審查過的,當然,如果不涉及到嚴重的FD傾向都不會有什么問題。
我曾經提議諸位看書最好看正規出版物(做成電子書的也算,因為里面的內容不會變),就是因為正規出版物的內容還是有保證的,起碼錯別字極少,一些常用的病句、數字使用規范都是經過層層把關的。我記得上一本叢書就因為里面的數字(如年份,金額等)格式不統一而改了好幾遍,頭都大了。
當然,如果你想看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那你大可以通過別的渠道獲取。但對于專業寫手來講,要保證自己讀到的文字是好的,字句是通順的,病句錯別字是少的,否則長此以往,容易被不好的、錯誤的文字使用習慣影響,對自己沒有好處,所以還是選擇正規出版物為好。
好了,經過前后校對都沒有問題了,排版公司可以直接把完成的終稿PDF文件發給印刷廠,直接就可以印了。
這樣,才會有一本書出來。
?已經做了七八年的人物叢書編輯,現在還在做,我對這個職業最大的感受是:除了寫之外,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特別是校對時不能有絲毫馬虎,否則很容易出問題。玩公眾號的就知道,你從頭到尾看幾遍,到最后還難免出現錯別字呢。
PS.做消費類雜志或者是有時效性報刊的編輯確實壓力更大,因為每天都要出,每個月都要在固定時間上市,加班,勞累在所難免,這也媒體人的辛苦之處。不過我所在的編委沒有這一個要求,所以相對還算輕松。
我是悟恩居士,一個會寫字的修行人。如果諸位還有什么想了解的,可以直接留言給我,我知無不言。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