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的那一天放學,我突然決定去直接接圖圖放學回家,給他一個驚喜。一想到他開心的樣子,我也是特別期待那一刻。
接到之后,他確實很開心,特別開心。然后帶他去吃他喜歡的烤鴨,然后回家。
到家后就圖圖說先休息下,再開始做作業。
之后圖圖把作業羅列出來,我看了下釘釘,基本一致。
然后他就開始做了。
做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作業太多啦!”“我不想做了!”“這個太難啦!”之類的唧唧歪歪,但是我沒有回應,平靜的輕輕說,嗯,是的。(是有點多,是有點難)
之后因為我的情緒平靜,他也平靜了。
我看見,基本上這些題目是沒問題的,孩子現階段的出現不爽情緒,更多的是因為覺得太多,比如一大頁的口算,或者一大頁的試卷之類的。而不是題目本身的難度。
那能怎么辦呢?說再多,也只是為了讓他以為并不是很多,并不是很難,試圖緩解他的情緒。但是,此刻,他就是感覺很多啊,就是感覺太難啊。
我知道,我之所以把他接回來,就是想讓自己體驗這個過程,看看自己面對他的唧唧歪歪,我會如何做,如何說,如何感覺。
后來核對釘釘,發現老師還有幾分算數需要自己打印,我讓姐姐幫忙,準備之后再做。
4號,開始做口算,圖圖一看,太多了,有6頁,想哭。
我問他,你知道10分等于幾角嗎?
10角等于幾元嗎?
1元等于幾分嗎?
他說知道,說出答案。
我說,這六頁的口算確實很多,不過來來去去就是這三道題的變形。你做做看,是不是這樣?
圖圖做了幾道,又說太多了,說我今天做三頁,明天再做三頁。
我說,好啊,你可以自己安排。
今天我也去接圖圖了,他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唧唧歪歪,尤其是要背誦5首古詩。我接受這個過程,我告訴他,我要做事。
然后圖圖一會兒認真,一會兒嘰歪,一會兒說太多了,太難了,一會兒又說好簡單,我都會。
我感覺,這就是外面的天氣,變來變去,就是外面的各種動物,在天底下跑來跑去,飛來飛去。當我允許,他就自由,平靜。
過程中,他要背給我聽,我說,我有事在做,背給爸爸聽。
爸爸看他的樣子說,你要調整好心情哦,
要開開心心的讀哦,
爸爸給你吃東西哦!
突然還說了一句,做完了,給你看會兒電視。
我說,非周末不看電視哦!
爸爸也很自然的接下來,說,嗯,對對對!
圖圖問我,預習要讀幾次?讀一次行不行?讀五次行不行?
我說,你知道預習是為了什么嗎?
圖圖無語。
預習是為了對這篇文章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過程中會遇到問題,疑惑。
當你帶著好奇再去學習,你就會發現更多的驚喜和收獲。
圖圖問我,我不要背書,我要讀書。讀書要讀幾次。讀五次行不行?讀十次行不行?
我說,你知道背書是為了什么嗎?
圖圖無語。
背書是為了讓我們和這篇文章在一起,用心的去讀,聽,看,感受。而不在于讀幾次。
圖圖沒說話。其實我知道,他是心里知道要背,要做的。
后來他就擲地有聲的去朗讀了3次。
圖圖和爸爸一起,這個過程更加平靜一些。
我看見,反正就是少說,允許,相信孩子自己是聽了,懂了,會了,只是需要安心,然后慢慢去做。
馬老師說,安心,識人,辦事。
辦事,是最后的一步。但我們經常遇到事情,馬上辦事。
最近看了小舍得,再加上看了那些書,再看看身邊那些人,我越來越有一種清晰的感覺,就是學習不是為了考試的那個分數,不是為了去到哪個好學校。
如果我們能安安份份,扎扎實實的去做好根本的工作,去活出自己最渴望的樣子,我們就可以去創造自己的社會價值,這樣,學校反而會以我為豪,而不是我因為自己在什么學校而驕傲。
開放的社會和時代,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特色,用自己的熱愛去點燃世界!!而不是拼命的趕超永遠也趕超不完的別人。祖國也不需要這樣的我們!媽媽也不需要這樣的孩子。
媽媽,真正想要的,不也就是那個健康,快樂,活出自己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