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詩的開篇寫景,寫得很幽美,很恬靜,很壯麗,很感人,堪稱大手筆。春江入海,海上漲潮,潮上生月,月照花林,空里流霜。江海連動,波瀾壯闊。江天一色,纖塵不染。海潮聲勢浩大,碾壓江水,鋪天蓋地、滾滾而來;海潮升騰,捧出明月,滟滟隨波、冉冉升起。江天寬廣一望無際,海天相連,浩瀚無垠。視野開闊,景色迷人。如果沒有在海邊生活過的人,無法看到如此的美景,更無法想象出如此的美景。如果沒有詩人天地宇宙的胸襟和情懷,也描摹不出如此壯闊的美景。
我曾經路過晉江大橋,有幸看到晉江江面漲潮的壯麗景色:海水倒流,滾滾涌來,江邊的灘涂、濕地,盡被潮水淹沒,江中的沙洲“沉浸”在海潮之中,灘涂中的水草在潮水中隨波晃動,若隱若現。江面范圍比平時開闊了許多,頓時給人心胸寬闊的震撼感。江面和海平面連成一片,向東遠遠望去,是一片汪洋恣肆的“藍藍泉州灣”,偶然間,還發現了江邊有成排的小漁船在岸邊隨波蕩漾……真是極目遠眺,美不勝收。可惜,我看到的是大白天潮漲晉江的美麗景象,遺憾的是,至今為止,無緣一睹晉江入海口的“春江花月夜”那振奮人心的場景!
張若虛為我們展現的春江花月夜,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天文大潮。當年有沒有“天文大潮”之說,我們也未曾考證,不得而知。但是,難能可貴的是,詩人用敏銳的目光,獨到的視角,優美的詩句,把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描摹出來:描寫江山壯麗淋漓盡致,抒發詩情畫意滌蕩古今。詩句獨步千古,文采引領風騷。
月圓月缺,潮起潮落,兩者是因果連動的。月相的變化規律與潮汐的變化規律是相互聯系的。古人對此是有所觀察的,但是一直沒有用系統的理論加以歸納總結。能夠用科學道理把月相潮汐說清楚的,只有到了近代西學東漸以后。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一段是整首詩的精華部分。人,從何而來,父母所生,父母從何而來,父母的父母所生。然而百代千代萬代之前呢?誰是第一個看到江畔明月的人呢?此問無解,也無須解答。千年前的詩人無解,現在的我們也無解,相信千年后的人們也同樣無解。第一個看到江畔明月的人是誰?牽涉到人從何而來的問題,達爾文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如果再追問下去,類人猿又從何而來?如果要一直窮追不舍下去,永遠無法窮盡到底!同樣的道理,人一代接一代往下傳承,最終的結局是什么?至今仍然無人知曉,因為未來的事情多變。但是,我們相信:一代的江月照著一代的人類,千年前的江月照著千年前的人類——我們的祖先;現在的江月,照亮著我們這一代人類;千年之后的江月,照亮千年之后的人類——我們的子孫后代。“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自然有其規律,人類不必妄自菲薄,人類也不必趾高氣揚,人類更不必悲觀失望。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渺小但是不必悲嘆渺小;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短暫但是不必悲嘆短暫。人生,只是享受過程,結局都是一樣的。整個人類,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只是享受人生的過程,讓生活過得更好一些,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僅此而已。月亮孤單,但是可以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說,月亮并不孤單。人生,順應自然,循其天道,盡人事而聽天命可矣。
“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獨具慧眼,觀察力極強。“江月年年只相似”道出自然天機,是有科學依據的。江月為什么年年只相似呢?在歷代的詩文中,很少有人追本溯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現在的我們已經知道了:月球沿著橢圓形的軌道繞地球運動,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0千米,月球的自轉和圍繞地球公轉的周期都是27天7小時43分鐘,因此,月球總是以同一半球(月面)朝向地球。“江月年年只相似”,從張若虛生活的時代,一直到我們看到的月球都是相似的,千年之后的人們看到的月球也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月球是相似的。人生的變化周期是快速的,天體運行的規律相對于人生來說,變化是緩慢的,月球千年的運動規律的變化,人類也是無法用肉眼直接覺察出來的。
江月似乎亙古未變,人生則是多變善變,古往今來,大部分人終極一生,活不到一百歲,對于血肉之軀,人生極限也就一百二十歲左右。相對于無窮無盡的宇宙時空,只是天地之一瞬。但是,人類能夠世代傳承,結婚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空中的一輪孤月,就足夠陪伴無窮無盡的世代人類。所以,對于人類來說,無法改變自然規律,也無法改變人生生老病死的規律,因此,不必感嘆人生短暫,不必自怨自艾,道理想通了,就能夠知理而豁達。
《春江花月夜》寫出詩人對天地人生的思考,人生的極限,人生的無奈和人生的達觀。千百年來,引起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共鳴。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相同的感慨,古往今來,情理未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從月夜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回歸到現實人生的感情生活。從月圓想到人間家庭的團圓,從家庭團圓想到離愁別緒。從白云的飄蕩不定,想到了男女相思、夫妻的離愁別恨。古代交通和訊息極不發達,離愁別緒是古詩詞恒久的主題。“妝鏡臺”“搗衣砧”都能讓思婦觸景生情。美麗的月光,不是用來欣賞的,而是用來寄托兩地相思的。景美而哀極,用月夜美景寫相思的哀怨,倍增相思之苦衷、深閨之幽怨。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的最后部分寫“離家的人”,寫游子思歸,夢中念家,地遠天遙。從“江水流春去欲盡”詩句理解,推論詩人寫作時間應該是在暮春,農歷三月十五或十六的夜晚。詩的開篇寫景,寫的是傍晚春江花月的美麗景色,引發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中夜寫“玉戶簾中”思婦閨中望月,對“離家親人”的思念。“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然而,思婦相思之苦,不如“游子”的思家之苦。春半春將歸,“游子”念家卻不能還家;斜月沉沉,天將黎明;“游子”思歸,夜不能寐。寫盡游子思家的愁苦之情。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一句作為全詩的結語,言有盡而意無窮。寫月光,寫江樹;寫游子,寫歸家。自然的景色和游子思歸相思之情融合在一起,詩人的美好愿望與讀者內心的感動遠隔千年時空產生強烈的共鳴。落月的余暉照在江樹上,天地間有“幾家歡喜幾家愁”。最后這兩句詩寄托詩人對人生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春、江、花、月、夜,寫五種景物,“月”為詩中之魂。月在一夜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過程:升起,月照花林,高懸,西斜,斜月沉沉,落下。因月而照耀,寫江水、沙灘、青楓浦、花林、妝鏡臺、搗衣砧等景象;因月而思索人生,寫人生與江月的情緣,“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因月而動情,寫明月樓思婦思念“游子”,寫“游子”“春半不還家”,“思婦”“愿逐月華流照君”。情景交融,情理相生。
圍繞“空中孤月輪”寫景縱橫捭闔,幽深渺遠,維度包羅長江大海,月地空間;寫人生哲理則千古貫通,寫宇宙奧秘則玄妙高深,百代難解;寫相思之情則寄托美好愿望,情深意切。娓娓道來,出神入化。
作者張若虛生活在初唐時期,唐王朝即將迎來鼎盛的盛唐時代,《春江花月夜》就是在這個時代大背景里創作出來的。聞一多先生贊譽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評價很高,也很中肯。這首詩寫盡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對人生美好生活的渴望,對天下人都能過上美好生活的祝愿。其哲理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文采斐然,“孤篇橫絕”。千年之后的我們,每次讀到這首詩,都會有振聾發聵之感覺,都會為之所傾倒。
? ? ? ? ? ? ? ? ? ? (寫于2019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