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了兩三個小時看了一百頁的理查德.泰勒和卡斯.桑斯坦合著的《助推》,就是一本結合心理學和經濟學的關于人們在生活中如何被影響被暗示,以及我們怎么識別,如何拒絕壞的助推,推廣好的助推行為的書。
助推,更像是影響或者暗示的意思。書寫得通俗又拗口,里面很許多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規律術語,看著有些累,可能我不太喜歡這類過于嚴謹的寫作風格,最好再活潑一點。
在看完“偏見和謬誤如何欺騙我們的眼睛”“如何抵制誘惑”“如何控制社會對我們的影響”“如何提高選擇的滿意度”幾章后,后面一些章節“如何促進器官捐獻”“如何為孩子挑選學校”等,我會略過,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太大用處。
學習一定要有目的,學習服務于目的。除非是看虛構類文學,其他無論是哲學,經濟學,心理學,歷史等,都有一個服務于自己的目的,在興趣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休養和靈魂。
以下將是本書閱讀的幾章的筆記。
“經濟人”的觀點認為人類的思考和選擇是非常精密的行為,也符合經濟學家心目中教科書式的人類形象。(經濟學家考慮問題時都假設每一個人都是“經濟人”,理性的做選擇。現實生活中那些做出非理性行為的人都是缺乏經濟思維的)
“現代偏見”是指基于許多我們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人類總是傾向于遷就現狀或者既定事實。(保守是一種生活方式,對與錯很難說)
精挑細選出來的默認選項只是助推產生的一種作用。
三項經驗法則:錨定法則,可得性法則和代表性法則。
有證據顯示,在許多領域,只要在理性承受范圍內,你要的越多,得到的就會越多。
“可得性偏見”能夠提高我們對高風險行為的認知,包括采取預防措施的公共決定和私人決定。要加大人們對某項糟糕結果的恐懼程度,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使他們回憶起最近某次因此而發生的糟糕事故;相反,要提高人們的信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回憶起最近發生的不錯的事情。一個普遍的問題在于,越容易回憶起來的事情其實越容易夸大人們對可能性的判斷。相反,對于很少在記憶中保存下來的事情,人們便會認為它們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代表性法則”可能會導致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產生嚴重的誤解,如賭博的規律,中獎的規律,賽馬的規律,把隨機當作規律。
大體上說,失去某件東西使你難過的程度比你得到這件東西使你快樂的程度大兩倍,就叫做“損失厭惡”。“損失厭惡”的作用實際上是一種認知助推,它竭力阻止我們改變現有的狀況,即使這些改變對我們非常有益。(惰性)
“現狀偏見”的愿意之一是用心程度不夠,許多人都采取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很像拖延癥的表現,是拖延癥和懶惰的混合體)
本章的目的在于使讀者對人性中的不可靠因素有一個大體的認知。我們力圖展現一個忙于各種應酬事務的人無暇對自己的選擇進行深入思考的情景。人們自以為是的經驗法則有時會讓他們誤入歧途,他們由于太忙而忽略了一些事情,因此他們寧愿接受現實也不愿意設法判斷在不同情況下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
人是極容易受助推影響的,即使事關重大的選擇,人們也往往會被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原因影響。(經濟理論晦澀難懂,并且往往在事實之后得到發現和驗證,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動物,做的決定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人們喜歡從眾。
如何忘掉別人眼中的自己?實際上他們并沒有他們所想的那樣受人關注。
本書一共十八章,我看了六章,決定先放下這本書,以后有需要時再次把它看完。201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