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相比于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在自己的題材選擇上更加重視藝術本身的價值,而不會過多強調作品所賦予或者被賦予的當下的政治環境之中的意涵。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影片《海上火焰》就是一部毫不掩飾政治觀點的偽紀錄片性質的歐洲難民題材電影。這畢竟也和柏林電影節當年設立之初就處于冷戰對峙的大環境下不無關系。
多年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影片的口味主要取決于那一屆特定評委會委員的口味愛好,所以歷年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影片的整體藝術水平雖然的確頂尖,但難免參差不齊。而去年的戛納金棕櫚影片,即這部《我是布萊克》則在當時徹頭徹尾地讓觀眾和影評人們驚掉了下巴。
這部電影描寫了英國一位再普通不過的木匠,因為心臟病和生活拮據,第一次需要申請領取社會救濟。而且即便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但他仍然想要繼續工作。
這是一部當下英國社會圖景的真實映照,一個小小的剖面,觀眾可以看到:掙扎沉淪的中產階級、復雜繁冗的官僚體系、不斷沉淪的社區生活、團結卻無力的個人反抗。
這部電影透過這樣一個小小的剖面,相當隱晦而且低調地展示了整體歐美社會政治風向右轉的原因。
無論是英國脫歐還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都有很多像影片主角這樣不斷沉淪卻一心仍要努力的曾經的中產階級社會主力,他們可能無力在當下社會運動的波瀾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卻是每一個社會中曾經繁榮發展的主力。
戛納電影節以這么一種方式論及當下的政治議題,可以說是明顯,也可以說是隱晦。
但不管意見如何不同,持不同政治觀點的觀眾都會同意:這部影片的確以虛構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存在于當下的真實的英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