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在最近終于迎來了自己的70大壽,從1939年創立開始,戛納電影節也算是經受住了歲月的洗禮,能擁有今天這樣“德高望重”的地位,這么悠久的歷史果真是沒白混,即便與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共同身為“歐洲三大”,但戛納一直給人的感覺卻是更有分量更有說服力。
整天戛納戛納的掛嘴邊,大伙都知道這電影節很隆重,不過對于它的各個方面,乃們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今天丸子就用最簡明易懂的方式帶大家一起走進戛納電影節,收好這份科普貼,以便平時跟別人聊起天來也能做個有知識的人,吼吼~
誕生記:戰火中降生,抗衡威尼斯電影節
雖然論影響力,現在的戛納稱得上是“歐洲三大”里的王,但論資排輩的話,出生于1932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才是全世界國際電影節里真正的老大哥。盡管小了人家七歲,但熱血騷年小戛納從一出生起就帶著一個牛逼哄哄的任務,那就是專門跟老大哥作對。
如今時光已匆匆過去七十多年,但戛納電影節與威尼斯電影節這場跨越世紀的恩怨卻是從戛納出生那天起就開始了,誰讓兩人政治立場不同,注定只有相殺沒有相愛。
從二戰前起,威尼斯電影節就淪為了法西斯的宣傳工具,化身成為意大利法西斯在電影界的文化政策延伸,而之所以會有戛納電影節的誕生,正是因為反法西斯方面要在電影領域與其形成對抗。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歐洲的各大電影節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興盛,而作為自帶正義、根正苗紅又政治正確的影屆三好先鋒,戛納電影節無論是地位還是受重視程度自然是一路UP UP UP!果然笑到最后的才是最大的贏家~
不過戛納電影節的成長也并不是順風順水的,甚至剛一降生就遭到了重挫,雖說創立是創立了,但由于納粹德國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戛納電影節還沒來得及真正舉辦就被打斷了,險些夭折在襁褓里,直到1946年才正式出街。隨后在1948年到1950年間戛納電影節又因財政困難而停止過兩年,在1968年還因“五月風暴”而被迫中斷,不過面對這一切戛納都頑強地挺了過來,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經受住了時間的洗禮才有了日后的崛起。
至于威尼斯電影節,雖然到今天還一直享有著“國際電影節之父”的閃亮光環,但“出身不好”估計是他這輩子都洗不白的污點,只感嘆當初站錯了隊都是一把辛酸淚呀~
成長記:氣焰漸長,示威柏林電影節
隨著不斷的發展壯大,戛納電影節這位天之驕子也是脾氣漸長。
作為品行端正出身好的優質青年,戛納電影節一直很受美國爸爸的青睞,但相比之下,對于柏林電影節,美國卻更像是親兒子一樣的寶貝,有著各種資金和資源的支持。不過呢,雖然干爹有偏愛,但絲毫不會影響到戛納電影節的威風,同時對待柏林電影節這位跟在身后的小弟弟也是從不手軟。
在FIAPF,也就是國際制片人聯合會的倡導下,當時現有的電影節都進行了類別的劃分。在最開始只有戛納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拿到了A類的評級,如此一來,他們便擁有了辦競賽單元的資格,也擁有了組織國際評審團來評獎的資格。
出于競爭的心理,對于1951年橫空出世的柏林電影節,戛納保持了抵制狀態,不僅如此,還伙同老大哥威尼斯一起抵制他,就在當年的第一屆柏林電影節上,法國和意大利都拒絕參加,于是搞得這一屆電影節的評委全是清一色的德國人。
后來,在FIAPF的調解下,柏林電影節終于在1956年搞到了A類認證,從此之后,戛納、威尼斯、柏林三大電影節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雖然柏林后來居上,但傲慢強勢慣了的戛納并沒把他放在眼里,一上來就不斷給柏林示威。
對于各個國際電影節來說,看似一年四季都能舉辦,但是舉辦的月份其實是影響電影節成功不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剛開始,戛納電影節選定了舉辦日期為四月底五月初,但發現柏林電影節選定的日期竟是六月份,他覺得這實在是離自己太近了,于是戛納大手一揮,柏林便不得不卷鋪蓋走人。
迫于戛納的壓力,同時又不能離八九月份的威尼斯太近,于是柏林電影節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舉辦日期一改再改,直到七十年代末,才總算把舉辦日期定到了二月底三月初,本以為可以就此安心過日子,但戛納還是看不順眼,還是覺得離自己太近,于是連同FIAPF一起給柏林施加壓力,最終柏林電影節不得不搬到了非常寒冷的二月初,至此戛納在這個問題上才肯罷休。
說到這里,丸子不禁想明白了為啥明星都愛去戛納走紅毯,除了自身的影響力外,或許與舉辦的時節也有很大關系吧,五月份溫度適宜風景優美,可以穿美美噠禮服以及各種露胸露腿的奇裝異服,反觀威尼斯這些年縮水得厲害沒啥熱度,而去柏林裹棉襖也能凍成狗,所以蹭戛納的紅毯還是最明智的選擇呵呵~
戛納對于柏林的示威事件雖然態度蠻橫了點,但是卻極大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也讓自己的話語權與分量蹭蹭上漲,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電影節大戶。
沉淀記:脾氣大本事大,戛納從來都用實力說話
無論戛納的性情有多么囂張多么刁鉆多么古怪,他仍舊打了一手的實力好牌,憑借對待藝術的純粹態度以及對待電影精準獨到的眼光,戛納電影節成為了無數電影人的神圣殿堂。
戛納電影節如今能擁有這樣德高望重的地位,除了歷史底蘊深厚及足夠成熟,與其自成一派的口味和魅力也有很大的關系,他更注重電影藝術也更注重作品的風格化,也就是所謂的比較陽春白雪、比較高端大氣上檔次吧,由此他也擁有了“世界上最具藝術氣息”電影節的美稱。
如此一來戛納給許多有思想有個性的電影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展示平臺,也給很多新人提供了機會。像簡·康平、科恩兄弟、陳凱歌等等一些列電影人都是由此一步登天。
經常有人拿奧斯卡和戛納來比較,但其實二者根本就毫無可比性,一個偏重商業一個偏重藝術;一個是美國本土的電影獎項,一個是世界電影的展覽盛會;一個重在表彰電影工作者,一個重在挖掘好作品。戛納所走的路線,更像是一條藝術家或大師的道路,這就好比大家經常聽到的那句話:我不想做明星,我只想當一個演員。
除此之外,戛納電影節還憑借靈活開拓的好腦筋不斷變革,并深深影響了其他的電影節,正所謂跟著哥走有肉吃!
比如他為了容納更多的優秀電影和電影人而額外設立“一種關注”、“導演雙周”、“影評人周”等平行單元;在獨到的眼光下正確處理好了與商業模式之間關系,促進了電影市場的交易;同時還將推片制改為選片制,淡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偏重創作者之間的競爭。
既有環境和時間賦予的沉淀,又有靈活好用的好腦袋,各方面都強悍的戛納想不出類拔萃都難啊!
番外篇:華語電影在戛納的征戰
從1959年第一部正式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的華語影片《蕩發與圣女》開始到今天,華語電影在戛納電影節取得的成績可以用“還好還好”來形容,入圍及獲獎作品數量可觀,其中也有幾個含金量特別高的。
其中不得不提的當屬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一舉拿下金棕櫚大獎,這是第一部摘得金棕櫚獎的華語電影,同時也是至今唯一一部。
當時張豐毅、鞏俐、張國榮共同現身戛納,是何等的風華絕代呀~鞏俐的白襯衣搭黑色高腰長褲的裝扮也成為了驚艷一時的經典。
那一年的國產電影可謂是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了一把,《霸王別姬》也已然成為了一部絕響,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在納悶,當年能拍出這樣驚世駭俗作品的陳凱歌后來咋就成那樣了呢……
緊接著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獲得了評審團大獎,葛優由此拿下最佳男主角,成為了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1997年,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入圍了主競賽單元,而他本人奪得了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2000年,堪稱華語片在戛納最風光的一年,不僅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獲得戛納最佳藝術成就獎,梁朝偉由此拿下影帝,同時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得評審團大獎,除此之外,楊德昌憑借《一一》獲最佳導演獎。
至于首位華人戛納影后,則是2004年憑借《清潔》脫穎而出的張曼玉,不僅如此,她也是首位亞洲戛納影后。
論起最近獲獎記錄的話,那就是2015年侯孝賢憑《刺客聶隱娘》拿到了最佳導演,不過講真,這部片子一般人還真欣賞不了……
以上就是有關戛納的種種啦,大家get到了嗎?日后再提起戛納電影節,各位可就有的聊啦~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