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有三個喜歡的女性作家,張愛玲、三毛和李娟。這位作家是我近期了解到的,知道這本書來自于一場活動,在我得知這個作者及這本書后,就在微信讀書上搜到了這本書,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這本《阿勒泰的角落》的,還意猶未盡的購買了她的《冬牧場》。這本書的文字大致寫于作者18歲到25歲之間,那是一個姑娘最美的一段時光,而她家的小裁縫店和商店隨著游牧民族輾轉,她記錄下了這段寶貴的生活。文字不算最優美的,但是我就喜歡那樣的文字,文字里透著一股勁、一股真實。
? ? ? ? 真實首先是能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而生活拆開來兩個字是“生”和“活”。首先是要活下去,那種掙扎著要活下來的力量由不同的作者寫出來的味道是不同的。李娟的文字里沒有生硬的艱難,也沒有嘶聲力竭的吶喊,它只是一個靈動、有幾分倔強的姑娘的眼中的一幅幅畫面。
? ? ? ?作者最初的游牧生活來源起始于一個在喀吾圖的裁縫店和商店。為什么去喀吾圖呢?
當時所有的錢只夠去一個很偏遠的地區租房子做生意,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要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去,就必須雇大車進行長途搬家,當時我們所有的錢也只夠用來雇一輛車了,雇了車的話,到了地方又哪來的錢租房?為此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后聰明的下了決定:首先,我們要去的地方一定要房租便宜,其次,房東一定要是個司機,自己開車來接我們,就這樣,我們來到了喀吾圖。
? ? ? ? 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對于一個跟隨著游牧民族輾轉的生意人,“衣”他們自己家就是裁縫店,一個店里進兩批料子甚至能帶動當地的小小流行,“食”書中寫的最多的也不過是拉條子,而住和行對于這樣的生存幾乎從來都是在一起的。
在山里隨著牧業轉場,最開始的時候住的是帳篷,在沼澤地上載幾根樁子,扯開一面半透明的塑料布,就能住進去一家人、一窩雞、兩頓粗鹽和小山似的商品。這樣的地方,陽光暴曬的日子里,得撐傘在帳篷下干活,一掛起風來,整個房子跟降落傘使得鼓的圓圓漲漲,好像隨時會拔地而起,下雨天更慘,四下槍林彈雨,睡覺都的披雨衣,除了壞天氣之外,連這片草場的牛都會成群結隊的來欺負我們,天天約好似的成群結隊跑到我家帳篷后面蹭癢癢,把帳篷的背陰面弄得千瘡百孔。
? ? ? ? 然后,這帳篷房子升級到了鐵皮房子,聰明的媽媽和叔叔用木條子加白鐵皮,叮叮當當一共釘了20多面鐵皮板,鐵皮板豎成墻,墻根在地下埋一截,兩面再靠些大石頭,最后整個蒙一面大棚布,雖然麻煩一點,但是結實多了。在那個鐵皮房子里,他們第一次有了飯桌……
? ? ? ? 橋頭是個神奇的地方,是他們在住上最為富足的地方,在橋頭,他們不可思議的曾擁有兩間鋪面房和一套兩居室的樓房。那一年第一場雪后,轉場時經過一個叫“橋頭”的地方時,趕上暴雨,峽谷塌方,雇的車就把他們一家連人帶貨撂在了橋頭,錢也不要了。他們驚奇的發現橋頭生意太好了,于是打算在橋頭暫時安家。他們在廢棄的村墟里收拾出兩間門面房,房間正中豎著一根電線桿。作者的媽媽不惜力氣的改造這這間門面房,于是乎:
鄰居們都奇怪極了:真不知到新來的這家人整天在房子里鼓搗些什么名堂,沒日沒夜弄出驚天動地的聲音。只知道從外面看,他們家今天這面墻多出個窗戶來,明天那面墻上少個窗戶,后天那個窗戶突然變大了,再過幾天,所有的窗戶有變戲法似的統統升高……
鄰居們都奇怪,因為對于鄰居們這外來的一家子這么折騰房子實屬一道村里的風景線。這看似變戲法的房子,折騰起來其實非常不易,要知道北疆的房子的墻最薄的也得五六十公分呢,作者寫“要是讓我面對一堵墻、一手拿錘子、一手拿鑿子,去打洞安窗戶,起碼得發愁一個禮拜才下得了手。”
? ? ? ? 一旦能在這貧瘠的土地上駐扎下來、活下來,作者的筆下能讓人感知到生機勃勃。這里面最能體現的是作者家里養的小動物,從十元錢本以為是羊卻誤買來的雪兔、泥鰍、野鴨一直到金魚,尤其是金魚。他們家養了金魚,每當當地的村民要討價還價相持不下時,他們就引導客人去觀賞金魚,每次都成功的令客人們大吃一驚,迅速轉移注意力。
在那時,當地人還沒見過真正的金魚呢。這樣的精靈實在是這偏遠荒寒地帶最不可思議的夢一樣的尤物。清潔的水和清潔的美艷在清潔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動、閃爍、透明的尾翼和雙鰭像是透明的幾抹色彩,緩緩暈染在水中,張開、收攏,攜著音樂一般……而窗外風沙正歷,黃浪滾滾。
? ? ? ? 作者的媽媽是位特別有意思的母親,書中一點也不覺得她是位老太太,感覺是位調皮的中年少女。書中寫到媽媽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把魚從水里撈出來慢慢地玩,玩夠了再放回去。媽媽還老坐在魚缸邊織毛衣,織著織著,就會抽出針來,伸進水里胡攪一通,咬住金魚不放,直到可憐的金魚給累的快在水里飄起來才作罷。
有次天特別冷,金魚快不行了,我媽就把金魚撈起來,用兩個指頭捏住它,另一只手輕輕地用指甲蓋掀起它的腮——她認為在給它做人工呼吸就應該這樣。弄了一會兒,她把金魚裝進一個清水的塑料袋,把袋口扎緊,然后小心的放到懷里,塞進雙乳之間……”最后這條魚竟然活了過來。
媽媽是個急性子,老母雞孵小雞也要跟著瞎操心,一會兒挪開母雞屁股看一看,一會兒再看一看,把個老母雞看得煩死了。有一次發現一只沒有還遲遲沒有孵化的小雞,她把蛋殼剝開了一點點,已經成型,但是發育遲緩,看得清它半透明的身體里的器官,這下媽媽自知闖了大禍,理虧的她于是就認真的像孵金魚那樣孵起小雞起來了……
? ? ? ? 這本書按照作者遷徙的地點分了幾個篇章喀吾圖、巴拉而茨、在橋頭、在紅土地等,李娟的生活是一種真正的隨遇而安。
? ? ? ? 她寫喝酒的人,她家是裁縫店,有這一面村里最大的穿衣鏡,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酒鬼,從村里的各個角落集中到家里輪流照鏡子,每人還隨身帶著梳子,一個個沉默著,沒完沒了的梳頭……真讓人受不了。
? ? ? ? 她寫沒有吃的了,坐爬犁去可可的海,她和她媽帶著一床棉被坐上了爬犁,天氣那么好,坐爬犁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一個是裹在被子里的,他們的被子又是那么扎眼,她把頭縮在被子里,裝作被窩里只有她媽媽一個人。
? ? ? ? 她寫孩子們,當地人從來不覺得和自己家的小孩有什么隔閡,他們和孩子們說話正常的要死,像命令一個兄弟一樣命令5歲的兒子做這做那,坦然平和的對待他們豐盈茂盛的童年,互不干涉。伊萬家八歲的小兒子獨自一個人趕著三頭牛,走了兩三天才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家。千百年幾乎沒有變化的生活讓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融入到了自然,生長在其中的孩子們,堅強、純凈、溫柔、安靜,易于滿足、易于幸福。一切都是自然的。
? ? ? ? ?很喜歡這本書,我送過一本給我的前同事,因為在一次團建時,她講到她兒童時期的故事,為了讓她吃上新鮮雞蛋,她姥姥在樓里養雞,每當下蛋雞要叫時,為了怕人知道她姥姥都要沖上去,一把掐住雞的脖子......聽到這里,我想起了李娟的媽媽和金魚的故事。她很少看散文類的書,我買了這本書送給她,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她清新的自然及不一樣的真實。
? ? ? ?我們生活在各種非自然中,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真實的角落:我們脫去生活中場合的戲裝,回到那個角落里,腳踏實地的做自己。我自己很喜歡菜場,喜歡菜場的那種煙火氣,人們討價還價,評菜論肉,店主的孩子在菜場的各處玩,去了久了,都認識了,有時候菜里少了香菜,不需要錢和買其他菜就可以問老板娘要2根.....
? ? ? ? 捧起這本書,找一個陽光的午后,邊上有咖啡或者茶,翻開書頁,就好像掀起了的一個角落、可以暫時躲進去,透過一個安靜潔凈的窗戶里去感受阿勒泰里這么一家人的故事,感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