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用戶需求 + 產品差異化 = 成功了一半
上周寫了三篇關于賦能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 今天瀏覽新聞時發現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商場里沒有人在意,但在地攤這種場景卻非常管用。
前提條件:同行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
事情是這樣的
現在是葡萄上市的旺季,在山東濱州農村大集市上無籽葡萄3塊錢一斤,不過購買的顧客并不多,擺攤的商販大集多數時候都在焦急等待。不過,有一個攤位的大姐,卻十分忙碌,原來這得益于她想出的葡萄擺放方式。
大姐把葡萄放在鋪著鮮草的籃子里,使葡萄看上去更新鮮。同樣賣3塊錢一斤,顧客卻都來這里購買,而不去那些堆放在三輪車上的葡萄。
發現用戶需求
你自己的角度思考;
“吃葡萄”這是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在哪里都能滿足,比如在地攤上買,在超市買,在水果店買。 價格的基本需求,每個人對葡萄的消費價格是有一個邊界的,比如我認為葡萄超過5元就不值得買。
健康是隱性需求,同樣3元錢價格的葡萄我更傾向于更健康的、新鮮的、美味的。
滿足用戶基本需求 : 隱性需求
滿足基本需求的策略是更低的價格。但這可能帶來更低的質量,這是非常常見的規律。
去年我一個朋友開了6個月的水果店倒閉了,原因很簡單,他滿足的是基本需求,可帶來的是產品同質化競爭,導致了更低的利潤,最后利潤少的不如去打工。這種結果是最常見的。大家都能看見的需求都是顯性的需求。
發現隱性需求,自然形成差異化,大姐賣葡萄的案例就是如此,我們看到這種方法簡單到不能再簡單。
用策略,充分滿足需求
1、水果下面放鮮草,增加新鮮感
2、水果表面噴霧,增加光澤感
3、免費品嘗小樣,降低購買門檻
4、滿足條件送貨上門,降低交通成本
5、買3送一,提升性價比
.....
所有策略都是以用戶視角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的話自然能形成差異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