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心記》第二個書評,實在沒想出更好的名字,于是偷了個懶,還沿用之前的。
全書四冊讀完,感受頗多。關于故事好、情節棒、文筆佳等優點在第一篇中已經寫過,此處不再贅言。
說說本書的定位,從故事的時間到空間可以看出,作者寫言情,卻又不僅止步于言情。她寫朝堂紛爭里的爾虞我詐,黨羽傾軋間的全力斡旋;也寫寂寞宮闈中的浮華亂象,勾欄瓦舍內的紙醉金迷……筆下的故事架構龐大,哪能用言情二字一言以敝?而最后,是喜荷等在了古北口,令齊奢天衣無縫的詐死計劃破產,她為兒子的皇圖霸業除掉最后一根刺的同時,也在自己愛而不得的感情里殺死了他,從身體到靈魂,齊奢在她心里都成了死人。所以故事結尾,又回歸愛情。
喜荷在政治上無疑成了贏家,齊奢除掉王氏一族,而后喜荷除掉齊奢,簡直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大手筆,但她卻在自己的愛情里為自己挖了一個填埋不完的深坑。
在與齊奢的一場政治聯盟里,喜荷沒能堅守住一個“政客”該有的底線,愛上了隨時可能翻臉為敵的“盟友”。
男人總是能將愛情與性區分的極為清晰,而身在后宮無所依附的喜荷,也不過是一個遭受命運苛待的可憐之人,她在床笫之間為兒子謀一條通天之路,卻把自己的感情也搭了進去。只遺憾她在最美的年華里,沒能愛到一個好人。而齊奢在愛情上或許是個慈悲好人,在與喜荷博弈、與王氏對決的政治紛爭里,實在跟好人不沾邊。
直到多年后,喜荷在坊間遇到齊奢的兒子齊家,依稀是第一次見面時十七歲的模樣,只不過那時齊奢的眼中只有仇恨,而如今齊家的眼中是燦然的笑意。一瞬間,喜荷與往事達成和解。
再說青田和齊奢,全書兩人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矛盾沖突。第一次是青田被下藥陷害與喬運則私通,齊奢由著王妃把青田發配到杭州做尼姑,知道真相后,他前往杭州求和,青田不理不睬。本以為齊奢要打一場硬仗,沒想到真實緣由竟然是青田不想再拖累他。而第二次兩個人矛盾來的有些突然,齊奢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中年危機全面爆發,而最終青田竟然主動求去,給齊奢空出位置納新人。
青田對這兩次事件的處理方式,其實對她蠻不公平,而在她與齊奢的感情中,她一直沒有給自己一個真正平等的身份,她是站在深坑里仰望星空一樣,懷著一顆忐忑之心,卑微的愛著齊奢,仿佛他的給予全是施舍。我聽過一句話,愛一個人就情愿將自己放低,而青田是把自己放低到了塵埃里。
古代男女地位懸殊,很可能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因。青田犯錯,齊奢可以一個不高興就把她發配“邊疆”,任人欺凌踐踏。而齊奢辦了“冤假錯案”,輕易就獲得原諒。兩個人相愛時,看似身份平等,一旦男方翻臉,女方就是萬劫不復。
而這樣的愛情,說得黑暗點兒,對女人來說是處處機鋒,不得不讓人小心翼翼。
不知道作者是無心插柳還是有意為之,齊奢把鋒刃插入胸膛,挖出他滾燙的一顆拳拳之心,再由喜荷交給青田時,兩個人在愛情里的懸殊地位之間的溝壑瞬間被填平。一個行動勝過萬語千言,齊奢不單在太平盛世里許了她一個美麗夢想,亦在荒蕪年月里為她開天辟地。
在齊奢而言,為青田去死不需要猶豫。在青田而言,為齊奢活下去卻需要勇氣。
而百轉千回后,齊家的出生,應該是作者最為仁慈的一筆。
兩個人愛情里沒有演完的華麗篇章,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
最終成長為大反派的喬運則,雖然戲份不多,卻對整個故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多年臥薪嘗膽,經營算計,終于親眼看到大仇人齊奢倒地而亡,如果喜荷除掉齊奢單純是為了兒子,喬運則余生還有一代權宦的漫長道路可走,可喜荷見到齊奢死去的一刻,終于明白一切恨意,都源自于愛而不得。她在齊奢斷氣之前,為他除掉了喬運則。幾個人之間糾纏不清的愛恨,戛然而止。
齊奢臨死前對兩個人未來生活的暢想,使結局極為巧妙地達成了某種圓滿。應該正是那句話,美好的仗已經打過,所信的道已經守住。而作者該講的故事,業已講完。
這是最壞的結局,卻也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