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商場買東西的時候,看見商品標價上寫著兩個價格,一個是市場同類商品價格,一個是折扣后的價格。盡管我們都清楚知道這是商家的一個促銷手段,可是我們總忍不住把這兩個價格進行對比,一旦該商品的折扣價格達到甚至低于我們預期的,我們便毫不猶豫地購買該商品,然而我們卻不知道,我們早己不知不覺地掉進了商家們設定的陷阱,結果是我們通常逛完商場后,買了一大堆原本沒有計劃要買的東西。
看完德國作家卡爾·諾頓所寫的《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這本書后,我發現原來生活處處是套路,一不小心很容易就掉進了思維的陷阱里,這本書列舉了21種生活中常見的思考場景,在關鍵時刻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判斷和決定。對于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事情,該書告訴我們的解決方法是提前做好預算和收集相反論據。
我們一天24個小時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是在辦公室里度過,面對那些與你朝夕共處的同事們,你究竟又了解他們多少呢?《隱性邏輯》里面所提到的場景,令我回想起曾經工作多年的國營企業里所遇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人。
1.愛給人貼標簽的人
小梁是老總從健身俱樂部找回來擔任公司前臺文員的職位。她年輕貌美,皮膚白皙,身材高挑,也怪不得被身經百戰的老總看上。自從這消息傳開后,小梁走到那里,每個人都在她背后議論紛紛,說她是走后門進公司的,是老總的小三,新來的小梁對此很苦惱。
避免成為愛貼標簽的人和被人貼標簽的人,第一步,你需要有意識地思考,甚至激勵或強迫自己去思考,盡可能分散自己在貼標簽事情上的注意力。第二步,你需要有意識地觀察和分析具體情況。想要別人掉入你設下的思維陷阱,只需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忙起來就可以了。
2.拒絕改變現狀的人
丁哥是我同一部門的同事,他在該單位資歷不淺卻總得不到領導的重用,聽聞他很多年前,年少氣盛得罪了部門總監,從此被打入冷宮,調到公司的另一個辦公點工作。由于工作上的關系,我跟他聯系較多,閑聊之際,經常聽他抱怨說懷才不遇,想辭職不干之類的話,但卻始終不見他辭職,細問之下他卻吐出一肚子苦水。現在的單位雖談不上工資待遇很好,但是在同一單位工作了20年的他,怕辭職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寧愿保持現狀直到退休,也不敢嘗試去改變。
面對改變,我們的大腦通常是保守的,當人們被迫做出改變時,會感到非常緊張。與其在不確定的變化中花費時間和精力,不如“保持原狀,什么樣就是什么樣,至少情況不會變得更壞”。
《隱性邏輯》中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法是追問行為的時間順序,是否僅僅建立在近期發生的行為上,以及尋找更多可能的起因,多投入一些時間去思考。
3.總以為自己是對的人
在老國企里面工作,最怕和最常常遇到的就是“老油條”。他們的口頭禪就是:“我吃鹽多過你吃米啦。”有時在工作上遇到這樣的同事真的感到好無奈,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經驗豐富,總會用以前成功的方法再次解決問題,堅持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但他們卻沒有想到這些舊有的經驗會導致我們錯過了最好的辦法。
《隱性邏輯》的第三章為什么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和第十五章為什么經驗越多,思考越困難,寫到如何避免成為令人討厭的“老油條”。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分析和自我批評,將會讓你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犯的錯誤,還可以避免與同事之間發生更多的口角。
4.不喜歡創新的人
部門每一年開年終總結時,由于駐機場的辦公點須留一位同事辦公,所以每年開總結會的時候,總有一位同事缺席,多年以來都是這樣。但新入職的小陳作為總結會的小組長,居然突發奇想,把缺席同事所要說的總結報告用錄音筆錄起來,帶到總結會現場。領導們會后對小陳的創新能力給予一個大大贊揚,還要求我們向她學習。
每次在季度績效考核時,經理總在我的評分表上寫上沒有積極提出建議和問題。對此我經常苦惱,對于每天都是差不多的財務工作來說,究竟怎么樣才能發掘新問題呢?
書中建議我們不妨嘗試一下類比思考。所謂類比思考,就是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即使不能喚起和問題有直接關聯的知識,也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喚起隱藏的間接知識,如果我們能將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移動熟悉的領域,那么就會事半功倍了。
在現時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人們花費在思考上的時間恐怕越來越少,可能你會說一天到晚忙于工作和生活,有一分鐘的時間都掰開幾分鐘用,根本沒有時間靜下來心來思考。其實思考也可以碎片化,在你上班走路的途中,擠地鐵公交車的時候,從刷朋友圈的間隙中,甚至在吃午飯的時候都可以擠出時間來思考。但是思考也要講求方法,一味按照熟悉的思考模本只會掉入思維陷阱中去。
嘗試學習邏輯并運用到思考問題當中,適時切換我們的思考模本,你會發現收獲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我們思考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