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練習就是不斷重復嗎?
不是。 不斷重復只是“天真的練習”,無法帶來進步。 “正確的練習”需要好導師、有目標、有反饋…
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 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2. 1萬小時定律存在的問題:
(1)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并不存在一個1萬小時的最低閾值。
(2)練習的成果并不與時間呈正相關,也取決于練習方法。
3. 刻意練習的核心觀點是, 那些處于中上水平的人們,擁有一種較強的記憶能力: 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正是區分卓越者與一般人的一個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練習的指向與本質。
4. 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 有足夠的次數重復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 其中,多數不靠譜的成功學選擇了錯誤的練習方式, 雖說喊的口號是刻意練習,但實質并不是刻意練習, 因為它們沒有激活長時記憶能力。
5. 認知復雜度(cognitive complexity)是指你建構“客觀”世界的能力。 認知復雜度高的人具有高度復雜化的思維能力, 更善于同時使用互補與互不相容的概念來理解客觀世界。 真實世界中,黑白對錯并非截然分明。
6. 學習科學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并非獨自練習, 而是在情境中學習。有效學習是進入相關情境,找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者最開始時圍繞重要成員轉,做一些外圍的工作, 隨著技能增長,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 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為專家。
7. 走出舒服區,遇到瓶頸怎么辦?通常情況下,解決方案并不是“試著做更難的事情”,而是“試著做不同的事情”。
8. 有意義的正面反饋是保持動機的關鍵要素之一。這種反饋可能是內部反饋, 比如滿足于看到你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提高, 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提出的外部反饋, 但它們對某個人是否能夠在有目的的練習過程中堅持不懈地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十分重要。
9. 人類身體的適應能力令人難以置信。這種適應能力不僅僅是骨骼肌肉的,還是心臟、雙肺、循環系統、身體的能量儲存以及更多其他方面的,凡是與身體爆發力和耐力相關的各個方面,都包括在內。
大腦的適應能力也與我們身體的適應能力非常相似,不但程度相近,而且類別相差無幾。
10. 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之中, 最有效的和最強大的那類練習, 都通過充分利用人類的身體與大腦的適應能力, 來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們的技能, 以做到一些過去不可能的事情。
11.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么,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甚至說,在本行業干了20年的醫生、老師或司機,可能還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沒有刻意地去提高,這些自動化的能力會緩慢退化。
12. 在我多年的研究中,并沒有找到任何清晰的證據來證明,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人們真的會遇到績效和表現完全不變的極限。相反,我發現,人們通常會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時候放棄并停下。
保持專注并繼續努力, 是很難做到的,而且通常沒有趣味。這時的問題在于:不是達到極限,而是動機不足。
有意義的正面反饋是保持動機的關鍵要素之一。這種反饋可能是內部反饋, 比如滿足于看到你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提高, 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提出的外部反饋, 但它們對某個人是否能夠在有目的的練習過程中堅持不懈地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