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王小波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每當動筆想寫點什么,總是會想在寫作的過程中翻一翻王小波的書,結果就是你不自覺地開始享受王小波行文間的幽默和思想,將早就熟悉的文字再讀一遍,于是一個舒適的下午過去,終不成文。
偉大有很多種定義,其中一種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言行超過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從這點來說,王小波無疑是偉大的,他在那個盲目、虛假而又亢奮的時代顯得無比理智、真實和冷靜。經(jīng)歷過那個敏感時代的文人,一部分感傷悲懷,訴說痛苦;一部分變得深入群眾,關注于家常里短,而王小波卻不同,在經(jīng)歷過一切荒謬之后,王小波的文字反而更加妙趣橫生,充滿勃勃生機,看似荒誕不經(jīng)實則是直指人心。這種鞭辟入里的文字在讀魯迅的時候同樣感覺的到,不同的是,魯迅像嚴肅的西醫(yī)直接告訴你思想中的病痛,王小波像不正經(jīng)的江湖郎中嬉笑之間卻總是一語成讖。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是我讀的第一本王小波的書,這是一本雜文集,書名取自里面的某篇雜文。這本書放在我書架伸手可得的地方,雖然已經(jīng)看過許多次,但我依舊會時不時的翻看。初讀之時,我已是大學,在此之前我對王小波一無所知,我同事說她的中學老師經(jīng)常安利王小波給他們,我很羨慕她在這么早結識了。這本書讓你讀時發(fā)笑,讀后深思。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不斷讀書,確不知道都讀書是為了思考,突然發(fā)現(xiàn),二十年來自己脖子上頂著一個叫做腦子的東西,是應該時不時拿來用一用的。王小波告訴我們,事情是要講邏輯的,事情是要自己思考的,看起來這是兩個很簡單的東西,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是無法明白的,后來我看過了太多網(wǎng)絡上的爭吵不休,愈發(fā)覺得王小波的思想是那么可貴。
王小波的思想是可貴的,但可貴的思想其實有很多,更加難得的是王小波的思想同時是可愛的,很多思想領先時代的人或者孤苦郁悶,或則自視甚高,然而王小波不同,他的文字中有這王小波獨有的幽默,里面包含著自嘲,包含著現(xiàn)實世界邏輯的不自洽推到出的荒誕(這點很重要!),更包含著一股向往美好的勃勃生氣(這點更重要!)。王小波經(jīng)歷過窮苦,經(jīng)歷過那個敏感的時期,經(jīng)歷過種種反人性人理性的時刻,但是王小波的文字中,王小波的筆下的人物確始終沒有放棄過思考,放棄過對真實,對美好,對愛的追求。王小波自己也沒有放棄這些追求,我不相信一個不是對生活無比熱愛的人能寫出《愛你就像愛生命》中的那些情書。
我讀王小波從《一頭特立獨行的豬》開始一發(fā)不可收拾,他的《萬壽寺》、《紅拂夜奔》是不錯的小說,而且這兩本小說對我意義非凡,在看他的小說前我從未接觸過類似的小說,更不知道什么叫做現(xiàn)代主義文學,因為王小波我開始接觸哲學,接觸福柯,接觸卡爾維諾。王小波說自己受羅素和福柯的影響最大,可我在他的小說中總看到卡爾維諾的影子。我相信羅素是王小波的精神導師,王小波雜文中充斥著邏輯性的思考和對周圍的懷疑真的很羅素,更有趣的是羅素和王小波都是學習數(shù)學出身的人文作者,羅素甚至獲得了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數(shù)學系混不下去的不入流文學愛好人士,我由衷地敬佩他們。
“你好啊,李銀河!”這句來自王小波的情話幾乎成了現(xiàn)在文藝青年的標志。死于1997年的王小波成為了一個符號,代表著自由,代表著特立獨行,更代表著文藝。我不知道王小波泉下有知作何感想,作為雜文作家的王小波死后聲名鵲起,作為文藝作家的王小波死后依舊默默無名,在我看來這像極了魯迅,倆者都是因為文字的立場而非文字本身被銘記,人們更愿意把他們看成和某種勢力作戰(zhàn)的先鋒而不是文人,我一直想不通這應該是作家的榮幸還是悲哀。我覺得,魯迅最希望看到的也許是這個社會不再需要他的直言不諱,而王小波希望的也許是這世界不再需要聽他一遍遍強調(diào)理性與人性。
王小波死于1997年,再過10年我才第一次讀到了王小波,我慶幸之余,也充滿遺憾,從此之后,每當我忘記自己的肩膀上扛著腦子,我都會把王小波的書請出來,告訴自己理性,獨立思考,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