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被娃的哭聲驚醒,突然想起又是一個哄娃哄得一同睡去的夜晚,原計劃睡前要做的事情還有好幾件沒做,趕緊在枕頭底下找手機,定睛一看:凌晨2點10分。
第一件事,先看看各群有沒有落回的信息,再刷個朋友圈,了解大家的動態(tài)。
不刷則矣,一刷還真不得了,再看時間,已經接近凌晨3點。
但是此時,睡意全無,各種焦慮和擔心浮上心頭,到凌晨3點半仍然各種輾轉反側。
朋友圈真心有毒,似乎每個人都在忙碌,都在進步,都有收獲,誰誰的線下讀書會已經開展,誰誰的社群運營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誰誰又開了公眾號,并且好評如潮,誰誰的復盤文……
回想自己,仍然在讀書日更的路上,其他踐行卻幾乎沒有,說好的要發(fā)揮自己所長的計劃似乎一個都沒開始執(zhí)行。
思來想去,還是無果,最后決定還是用“0秒思考”來對話自己,找到癥結––
1、你為什么會焦慮?因為自己進步甚微。
2、為什么進步甚微?沒有行動嗎?有,讀書,日更,給圈友們發(fā)布每日親子閱讀分享文。
3、這些都讓你沒有收獲嗎?有,讀書改變了自己的思維定式,也找到了很多問題癥結所在,家庭溝通,親子互動,工作效率等方面佛山有所改進,生活過得更加充實。
4、既然有這么多的“有”,明知道每個人的起點和情況不一,明知道欲速則不達,為什么還這么焦慮?應該是源于多年的焦慮習慣和要強個性所致。
5、怎么找出路?讀書!
實在是難以入睡,打開書本《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雖然是第三次閱讀,但每一次的閱讀都能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焦慮感稍稍降低一點,估計這焦慮癥太過頑固,得需要多次閱讀,察覺和踐行才能根治。
讀完第一個部分已經是凌晨4點多,但基本上已經找到問題答案,安心入睡。
早上起床,將所感所得記錄下來,以此來提醒自我,在以后偶爾間歇性發(fā)作“喝朋友圈毒雞湯焦慮癥”時,好好回看好好平復自我!
大多數人對于自我的認知通常會從3個方面來定義:
1、基因所致,我爸媽都這樣,所以我也這樣。
2、心理所致,因為小時候我爸喜歡對我發(fā)脾氣,讓我記憶深刻,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現在我也是暴脾氣。
3、環(huán)境所致,你看吧,他們都這樣,我想脾氣好不行,所以我也這樣了。
這三種定義會有一個共同點:從外界來找原因,認為自己的所有狀態(tài)都和他人有關。
這樣的人通常是屬于依賴型人格,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就開始推卸,卻不會從自我身上找原因。
此前的自己,就經常會冒出“如果不是他……我會……”的習慣性想法,原來自己的心智一直都不成熟,遇事不敢承擔責任,總是從外面在尋找原因,這樣做的結果只能讓自己的焦慮感越來越強。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改變“依賴型人格”的最好方式,就是讓自己學會承擔,學會做君子,成為“獨立型人格”,有3個好習慣必須達成––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1、積極主動
從積極主動做起,這4個字雖然看似簡單,似乎每個人都在做,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首先,一定不能放棄自己選擇的權利,在做事之前,是否有真的積極地做出選擇。
前兩天,收到市圖書館的信息,問我能否在1月份過去做個公益的讀書會活動,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手頭工作比較忙,而且自己的讀書計劃時間也有些緊,要不這次就不去了,等到工作梳理清楚,自我修煉成長得足夠好再去。
正準備發(fā)個“抱歉”過去,但心念一轉,這似乎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而且一直強調自己應該學會積極地做選擇,只要想做,時間一定可以排出來!
思考3秒后回復:好的,請把具體時間發(fā)給我。
回憶此事件,很慶幸在那一刻讓自己做了積極主動的正確選擇,不然此刻會各種悔悟。
現在知道要積極主動地對事情做出選擇了,接下來應該要做好關注圈和影響圈的事情了。
關注圈和影響圈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倆是一個同心圓的關系,中間的小圈是影響圈,外圍的大圈是關注圈。
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喜歡去關注到一些無關事件,例如現在信息化時代的各種碎片化信息,熱點事件,八卦新聞,還有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討論,或者自我感受的過度關注,抱怨、焦慮,擔心等等,久而久之,人們就會把關注圈越放越大,不自覺地去關注那些和自己幾乎無關的信息,等到重要事情沒有做好時,又會習慣性地抱怨、焦慮,慢慢地負能量出現爆棚的節(jié)奏。
影響圈,則不言而喻,指的就是當下我應該要做好的重要事情,而且能夠通過自我的能力做得越來越好,可以把影響的范圍擴得越來越大,從而關注圈就越來越小了,慢慢地你的生活就會有更多的正能量。
像我的這種時不時就會冒出的間歇性發(fā)作的“焦慮癥”也是因為之前的自己過于去關注關注圈,在不知不覺中流掉了時間,也縮小了自己的影響圈所致。
但關注圈通常會在我們不察覺時在悄悄發(fā)生,使得人們對它和關注圈很容易混淆,回顧自我的焦慮原因,好好察覺一下,有無把它倆混淆而讓自己無端焦慮浪費時間的事情呢?
有!因為前段時間我參加了行動營的學習,鏈接了很多優(yōu)秀的牛人,剛開始鏈接時一腔熱血,想要和他們好好聊聊如何學習提高自我,但是慢慢地發(fā)現自己似乎有些跟不上他們的腳步,也不知道從何開始鏈接,有好多個僅僅只是通過了好友驗證,來了場自我介紹后再無下文。
好好思考一下,鏈接不上的最大原因還是在于:自我修煉還不夠,如果自己足夠強大了,牛人們討論的線上辯論賽、社群運營方案、快速閱讀快速寫作······我也能跟上腳步了,而不是巴巴地在后面跟著看著,一片慌亂茫然。
這樣看來,我去盲目的一味鏈接其實也有擴大關注圈之嫌,我更應該做的是靜下心來,好好精進自我,擴大自己的影響圈,做到,就是真牛!那時的自己也會離牛人的腳步越來越近。
想到這里,察覺到自己在做的讀書和寫作,是件正確的事情,自我的焦慮感下降了一些些。
2、以終為始
讓自我的精進更加有效的第二個好習慣是以終為始,經常提醒自我,你的精進最終目的是什么?清楚了目標和方向,你的前進步伐會走得更加穩(wěn)健,但是也很容易在中途時迷茫失措,讓狀態(tài)不夠穩(wěn)定,像我現在的狀態(tài):一會意氣風發(fā),一會情緒低落,一會焦慮擔憂·······
最好的方式就是給自己建立一個類似燈塔的原則,讓這個原則來照亮前進的道路,當狀態(tài)不穩(wěn)時,抬頭看看燈塔,低頭看看自己所做的事,是否合乎原則,對則繼續(xù)前進,不對則及時調整。
我們每天在做的事情很多,到底應該關注哪些呢?是以工作為中心?還是家庭為中心?還是自我學習成長為中心?還是其他?
看到這個問題,在思考原則上,我想了很久,我的個人燈塔原則到底是什么?應該怎么確定?因為上述這些:工作、家庭、親子、學習我都覺得重要,都想抓,怎么去分辨當下我在做的這事是否正確呢?最后,我想到了我要做好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每件事情做好,都可以讓自我變得更好!這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所以我的燈塔就是:當下在做的事情,是否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有,那就點頭給自己加油,如果沒有,趕緊調整策略。
回頭看看自己這一周再做的事情,讀書寫作,可以精進自我;好好工作,和領導溝通愉快,按時提交任務,并且學習了新的工作技能;親子陪伴時,堅決不看手機,女兒也不再到處翻包翻口袋找手機,而且閱讀主動性越來越強,每晚都會拿著書來找我要講故事;給父母買他們必需的生活用品,使用陳述性語言和父母溝通,少帶個人情緒,學會尊重和坦誠,感覺到家里的氣氛越來越和諧。
想到這,我的焦慮癥已經好了很多了。
3、要事第一
有效的時間分配和清晰的個人管理,絕對是事情高效完成的必要習慣,而要做好時間分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事第一。
我們每天在做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分為4個象限:
1、重要又緊急的事情
2、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3、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
4、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
從前我的處理方法是先做1,但經過一段時間發(fā)現這種做法不但錯誤,還把自己弄得很累,效果也很一般,但從第一次讀了《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后,對上述的1、2、3、4如何安排有了更加清晰的規(guī)劃了——
1、少做甚至不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比如:看電視,刷手機,聊八卦,看人直播打賞等。
這些事情不做也不會對生活有多大影響。
2、有些人看起來很忙,但是工作效率和業(yè)績卻很低,往往是做多了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如:訂機票,訂餐,幫領導救火忙這忙那,通常遇到這樣的事情要懂得授權,或是少做,多做無益。
3、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我們也要少做,做多了會把自己弄得壓力很大甚至崩潰。
4、多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例如:學習,自我戰(zhàn)略發(fā)展,陪伴孩子,父母,培養(yǎng)公司下屬,每天為自己列一個時間區(qū)域出來來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如果這些事情放著不做,他們會變成又重要又緊急的事情來壓迫你,搞得生活更加忙亂,效率更低。
現在想想,自己最近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在做重要的事情,也沒有耽誤工作的節(jié)奏,一切如常,還有什么好焦慮的呢?
當我書本讀到這兒,自我的思考到這里時,焦慮感基本平復下來了。
今天早上,打開手機,看到我的學習小組組長分享的一段話,覺得正好有利治愈我的焦慮癥,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很多事情上,做一點點是沒有用的,因為大部分人也都會這么做。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續(xù)積累,讓自己的優(yōu)勢體現出來,這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多做縱向比較,持續(xù)精進,堅持下來,努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圈,更早實現從“依賴型人格體”轉為“獨立型人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