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解決沖突的關鍵技巧:如何增加你的有效社交》
作者:[美] 達納·卡斯帕森
今天的書籍關于社交與沖突。每次看到這類書籍,我總是最先想到我的家人。因為我們,總是對陌生人禮貌客氣,對親人卻太苛刻。
母親是世上最愛我們的人,因了這份安全感,我們在遇到沖突時可以毫無顧忌的表達不滿,生氣,甚至口不擇言。過后,想想剛才的自己,又實在后悔,悔恨得掉下淚來。
母親逐漸老去,我時常覺得自己對于母親的感情,如同對孩子一樣,害怕她受人欺負,擔心她磕著碰著。即使我在她眼里依然是需要她保護的孩子。母親就是我的軟肋,又是我的鎧甲。
兩代人的價值觀不同,生活必然會遇到沖突,那么該如何解決沖突呢?看看今天的書籍給出的建議。
第一步,承認沖突
承認發生沖突了,看到雙方的情緒,引導雙方表達心情。不拒絕,不逃避,不壓抑。
平時一點點情緒累積,大家都藏在心里,再加上最后一根稻草,情緒駱駝被壓倒了。所以在沖突出現的時候,我們首先正視沖突,將自己的心情表達清楚,并且引導對方表達心情。
書中分享了一個句式:
當(引發沖突的現象)發生時,我感覺(當下的情緒),因為(我的需求、利益)對我很重要。我們可以(考慮一種可行的方案)嗎?
即說明發生了什么,自己的感覺 ,對自己的影響,并提出解決方案。
通過理智的表達,減少情緒化的語言,從而降低沖突的可能性。
第二步,區分目的和行動
有時我們是為了同一目的,行動路線卻相互背離從而產生矛盾。所以我們應區分目的和行動。
孩子生病了,一個要盡快去醫院,一個堅持自己在家護理,都是為了孩子好,行動計劃卻不一致。
孩子畢業了,想趁年輕闖蕩江湖,父母卻不同意,認為安穩的工作才是上策。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幸福,行動計劃卻不一致。
區分事情的目的,能讓我們找出沖突的真實原因。
第三步,解決矛盾
沖突總要解決。平靜下情緒后,要以最大的耐心去溝通,并且適當妥協,求同存異。
要記得,溝通的語氣比內容重要的多。
同樣的內容換一種語氣,聽者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與反應。
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當我說話沒有被人聽到或認可時,就不由自主地加大嗓門"我說了多少遍了,不用天天拖地!"是啊,我明明是為了你好,怕你累,你為什么不聽我的呢。明明是為了對方好,對方聽著卻委屈不已,何苦來哉。
我們跟媽媽這一代人肯定會有各種不同,但起碼要尊重彼此的習慣。除了節日的"我愛你,媽媽",每日的好好說話才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媽媽,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
最后附上一段很喜歡的話:
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即使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的媽媽仍然是媽媽的守護神。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媽媽,最有力量的名字。
——《請回答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