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精簡版的書,有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得到》App上的一大特色就是精簡版的書,這樣節省了很多自己看書的時間,單位時間里可以看更多的書,但是時間真的被節省了么?或者又有怎樣的壞處呢?
精簡版直接一點理解是解讀版,區別于一般的讀后感,這樣的解讀版篇幅更長,能夠留下更多原文的精華,也不至于因為缺少東西而使得作者的觀點被曲解。精簡的部分大多是作者所舉的例子,例子有助于理解,也使得所學的知識能與生活結合起來。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是有差異的,有些人并不需要這么多的例子,就像看故事一樣,所以精簡版能夠節約很多時間,也能讓自己更容易找到重點,那些自己看書時不會注意的,在壓縮成干貨之后更加讓自己注意。高度簡潔的語言,讓現在追求極簡主義的人,感覺更加的舒服。
同樣,理解能力差一些,或者在一個領域內的閱歷不夠的話,閱讀精簡版的書,可能會因小失大。通常情況下,人會選擇性的記憶,比較容易記得那些自己理解的,或自己本來就知道的。一本書看下來,最后可能學到的都是自己的已有觀點。如果是精簡版,則更容易產生這樣的結果。另外,這個精簡版讓自己偷懶了。本來需要自己去總結歸納的內容,別人都幫忙總結好了,這樣長期下來,思考的成分就少了,只知道去記憶別人已經準備好的干貨,不利于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現在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都想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東西,對干貨的推崇是普遍的。但是如果你去看任何一部經典,就會發現,沒有只有干貨的書,你會覺得啰嗦。我曾經也會有這么想,不過有一位老師提醒過,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書中的例子以及其他相關的內容都是在反復的強調這一點。
精簡版的書,要根據個人情況去選擇,當你想對某一個新的領域有深入了解,就不能太追求干貨。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先用水泡一泡,像做菜一樣。在《精進》這本書中采銅說,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連接外部的學習,就是對知識的延伸和應用,所以精簡版的學習和理解,通過自己的拓展,主動聯系到自己的生活,把干貨變成一道美味的菜肴,自己喜歡吃,更可以做給其他人吃,分享自己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