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老東家的同事跟我聊說:真TM佩服你的勇氣,在這個圈子呆了這么久,說辭職就辭職了。當時向領導提辭呈的時候,他一臉驚愕。問我為什么?我當時的想法是: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了想做的事。
同事們也紛紛猜測,我是否遭遇了情感危機(這個腦洞是不是太大了),或是尋覓到了收入更高的下家。當我回答說我只是想換個環境,去嘗試一些新事物時,做自己稍微喜歡的事。有的同事說你現在的情況你得想明白,放棄了就再也回不來了。臨走前,領導也說:外面的環境跟大國企不一樣,你大學一畢業就在這里,不管從哪個方面都是天時地利人和。
朋友們都勸我三思。他們說,外面的就業市場不理想,想轉行從零起步,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他們還說,再過兩年,等我結婚生子,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家庭上。那個時候,我根本就不會在乎工作這件小事了。
他們說得似乎都有些道理。而我自己,也曾經多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試圖說服自己,這種糾結的感覺,就仿佛在經歷一段雞肋的情感。既然那么多人的婚姻都是在爭執和煎熬中度過的,我為什么就不能咬咬牙堅持到最后呢?
可是最終,我還是無法說服自己。因為別扭。
好友說我勇氣可嘉。其實,與其說是勇敢,倒不如說是太愛自己。因為太愛自己,所以沒法裝作一切都如意;因為太愛自己,所以沒法去顧及別人的看法。
我想要的其實很簡單,簡單到只是想放過自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就被社會打上了各種標簽。
工作要找穩定的,老公要找門當戶對的;
發生沖突時要保持微笑,分手時要保持優雅;
和人相處要注意情商……
一個個標簽貼過來,我們都必須按部就班地完成,仿佛那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有時想想甚至有些可笑。事實上,身邊任何一個具體的人,包括父母,都沒有對我提過這些要求,我卻不知不覺被毫無價值的抽象觀念所束縛,活在了規則里,在害怕失去和獲得認可中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平衡,仿佛我一生的種種努力,只是為了讓周遭并不重要的抽象人群滿意。
就像席慕蓉所說的,為了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我太習慣于順從外界的一切,唯獨忘記了順從自己;我一直為了照顧別人的情緒而委曲求全,卻忘記了照顧自己的情緒。可是,世界這么大,人生那么短,有趣的靈魂那么多,為什么不放過自己,讓自己沒心沒肺地活一次呢?累了就歇歇,委屈了就宣泄,開心了就笑,不開心就過會再笑。
我無意去否定以前的工作,某個角度上,我感恩,郵儲培養了我,讓我從象牙塔買入了社會大課堂(離職前郵儲成立十周年寫了一首詩歌,那首詩歌是發自我內心的,理所當然獲獎了),只是自己想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長處,不要因為自己的長處不符合主流觀點,就開始自我批評和懷疑。
我也并非要屏蔽別人善意的勸告,只是,別人的意見終究不能成為我的標準。而我的標準,只能是自己內心的感受。我想活得更放松,更快樂,更真實。為此,我必須去認真找尋自己的目標,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有人說,糾結和妥協,也是人生的魅力之一;還有人說,要學會知足而常樂。可是,如果碰到什么事都聳聳肩,一笑了之,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如果只能在妥協中度過,就太長了。即便有些時候,我并不能確定要去的方向,但我寧愿在未知的路上,邊走邊想邊摸索。
畢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就算是彎路,也算數。
為自己而活,對自己的欲望負責。
愛自己,所以放過自己。
PS:最近讀到一句話——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大機會,卻不知道最終成就你的往往是看似可有可無的無數小機會。嘻嘻嘻,很有道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