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黃小檬
原創作者,擅長書寫兩性情感心理。新浪微博頭條文章簽約作者,知乎、簡書、搜狐、百家號專欄作者;用個性和清醒的文字,澆灌猩紅的情感之花。公眾號性情美學,喜馬拉雅電臺:性情美學|小檬夜話。
更多原創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性情美學
每日更新,精彩不斷
?你不是缺做愛,是缺愛?
?文/黃小檬?
曾經有一位同性戀姑娘,和我說起她的父母:他們都很有才華,但從沒有給過她愛,因為他們都只愛他們自己。
他們的婚姻一直就是在相愛相殺里度過,根本沒精力去顧及她這個女兒。
后來,她逃離了這個噩夢般的家庭,卻帶著一顆千瘡百孔的心。
她明白,她的內心依然是沒長大的,因為從未被愛澆灌過。
她恨父親的暴虐,也恨母親的軟弱。她幾乎不知道,愛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她不停戀愛,不停失敗。不停用身體換取愛的感覺,卻依然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在她眼里,別人無條件地對她好,寵著她順著她,那就是愛。當愛被收回,她就一次又一次地痛不欲生。
她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甚至是嗷嗷待哺的那種。
她不知道,這不是愛,只是控制、索取和依賴。
現實中,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將親子關系處理得很好。也正是這樣,才會使那么多的人,都懷著一顆“缺愛”的心,在這個世界上煢煢孑立,踽踽獨行。
王朔在《致女兒書》里寫到: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后來,一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
對于母親,王朔認為她的字典里根本沒有“愛”:“那是我媽理解范圍之外的事,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王朔的《致女兒書》,某種意義上是父親寫給女兒的情書。有一部分專門談愛。他希望自己與女兒之間最重要的情緒,不是血緣、不是父慈女孝、不是養育與反哺,而是親密。
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成為巨嬰和憤青,他們在潛意識里拒絕長大,終其一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缺愛,并不一定就是父母不在身邊。更可怕的是,父母每天就在身邊,卻從來不知怎么去愛他們的孩子。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里寫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總有一些濫情的人,會用身體的饑渴作為欺騙感情的理由。但你有沒有想過,讓你饑渴的,并不是你的身體,而是你的心?
一個從小沒有得到過父母的認可和接納的孩子,他的內心其實是一直在渴求著接納。
他渴望親密無間的關系,渴望著別人的贊許,渴望著在別人的眼光中獲得存在感。
這種內在的需求,會表現在身體上,會讓每一個毛孔、每一寸肌膚,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愛撫。
從而也表現在性。身體的接觸、異性的撫觸和贊美,完美的一次交融,都可以滿足那顆極度缺乏認同感的心。
然而,這一切都是短暫的,是稍縱即逝的。性的安慰,只能是杯水車薪,只會讓心理的需求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
你以為你缺的是做愛,其實,你真正缺的是愛;你以為你是性的饑渴,其實,你是心的饑渴。
所以說,想從根本上解決濫情或性饑渴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心理饑渴的問題。
為什么你總覺得自己缺愛,缺安全感?是因為你一直不被認同,也不認同自己。你根本不愛自己,不了解自己,又不愿去與自己和解,不愿去提升自己的內在,談何愛與被愛?
大部分的人都不愛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愛別人。我們都習慣盯著自己的缺點不放、折磨自己、評判自己、忽略自己。
我們都知道,我們沒辦法給別人,連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對自己了解越深刻,才能越深刻地去洞察別人。同樣,越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越健康地去愛別人。
所有這些,都需要你啟動你的生命力和能量,去做一次自我關愛的尋愛之旅,從而由內而外,最終獲得自己的蛻變。
愛,不應該依賴別人給,而應該發自你的內心。同樣,安全感也不是別人 給你的,而是你自己給自己的。
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在《我們內心的沖突》中說:
所有人只要還活著,就有改變自己、甚至是徹底改頭換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能重新塑造你的,只有你自己。去愛自己吧,世界也會愛你。
每個周三晚十點,
我會悄悄地來到你身邊,
帶著妖艷的文字,溫暖的聲音,動聽的音樂,
陪你入眠。
| 作者:黃小檬
百萬文字原創作者,專注研究婚姻兩性情感心理。用個性、清醒、獨特的文字,澆灌猩紅的情感之花。公眾號:性情美學,新浪微博:@黃小小檬,喜馬拉雅電臺:性情美學 | 小檬夜話。
尾端歌曲:公眾號首頁回復“尾曲”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