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中學我一直很討厭調位的時候自己的位置被安排到教室靠里的地方,因為那樣每次出去或回來都要經過講臺.而每次經過講臺時總覺得同學們都在抬頭盯著自己特別不自在.但當往下看時就會發現根本沒有幾個人抬頭,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情。哈哈,這就是所謂的自作多情吧。有一次閑來無事就在座位上觀察同學們經過講臺時的反應,發現原來自作多情的不止我一個人吶。臉上表情雖然不是很明顯,但動作可是非常的僵硬呀。幸虧講臺就那么一點兒大,如果要再多出兩三米,估計很多人到最后就變成同手同腳了。
我沒有自己研究過這和什么心態有關,通過心理學方面的分析應該能得出一大堆性格之類的解釋吧。但那時確實就覺得有人在看自己。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后也有類似的事情,比如坐公交車時只要后面有座位,年輕人很少會選擇前面兩排的位置,較靠前的位置也會有車廂的人都在往前看的感覺,但實際上大家都在低頭看手機。
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自己覺得有那么多人在關注自己,如果事情搞砸了會非常尷尬,所以事情在還沒有開始我們就選擇了放棄,為了避免丟人。還有時在開會或日常聚會中自己說了什么不合時宜的話或表現的沒有預期的好,自己也會耿耿于懷,覺得大家都在嘲笑自己或在背后議論那件事。這種事確實會發生,但更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想法而已,大多數人對其他人的事情并沒有那么關心,畢竟自己的事情還煩不過來,為啥還要去操心別的家伙的事情。
記得看過一句話,具體內容忘記了,大體意思是“不要為你以前做過的丟臉的事耿耿于懷,畢竟沒有幾個人記得,不信你現在回想下其他人丟臉的事能想起幾件呢。”
有些事想到了就去做,不要在還沒有開始時就說“如果我失敗了怎么辦,大家都會嘲笑我。”
但就算真的失敗了又有什么關系,失敗了如果信念還在就重新開始,如果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做這件事就放棄。總比一直猶猶豫豫,直到有一天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不開始要強。就算被嘲笑也就是大家茶余飯后無聊時聊上那么幾句,過后大家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任何影響,那我們又為什么要拿這些來捆住自己呢。
很多時候灑脫一點,不計后果的前進也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一成不變沒有波瀾的人生不是太無趣了嗎。人生起伏帶來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到。當你到達高處想跟他人分享喜悅時,更多的是迎合上來的恭維和虛情假意的奉承。當跌入低谷需要有人拉一把時,抬頭看見的是冷眼旁觀和你那一直害怕的嘲笑。如果讓這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來左右自己的選擇,引導你的人生,那還真是浪費了這活一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