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過澤村除了有河流穿過,還有交錯縱橫的溪流和毗鄰屋舍的池塘。靈子他們只有天晴洗衣服時才會到河邊去,所以玩耍的時光終究有限,所以常久的歡樂更多是撒在在溪流和池塘邊。
澤村的種地方式是把菜地規劃得整齊劃一,分割成長方形;長方形中間會挖成一條條的水坑,將溪水從地頭引進菜地里來。這樣除非遇上旱田,一般淋菜的話直接從水坑里舀水直接灌溉就行,村民會省掉很多辛苦勞作。水坑連著溪流,引來水的同時也引來了各種魚蝦蟹,于是靈子他們到菜地里干活發展到最后的節目,往往就是水坑捕魚。
水坑捕魚的工具是手或者糞箕,靈子他們發明了一種方法能更快速地捕魚的方法,就是把水先用腳來回攪混,讓水底的淤泥全部泛起來,水坑里的水變得渾濁不堪時,魚蝦為了要透氣,全部把腦袋嘴巴伸出水面來;憑著觀察水面的情況,靈子他們就能判斷水里有些什么魚,大概有多大,肉色帶須根的嘴是鯰魚,頭頂呈三角帶亮色的是熱帶魚,會露帶刺脊背的是鯽魚,擎著一根長刺漏出兩點黑色的是小蝦……當然,有時也會判斷錯誤,有時會把三角形的蛇頭錯當成魚頭了,那時少不了一陣大驚小怪的呼喊;等到魚蝦都浮出水面了,靈子跟弟弟他們會扶著糞箕呈三十度角斜斜放進水底,然后從水坑的這一頭往另一頭拉,像拉網一樣,拉上一段猛然地把糞箕抽起,就看到底部跳動著各種魚蝦。捕到的魚蝦會隨便找個容器裝起來,實在找不到容器,就會在水坑里挖一個獨立的水洼出來先養著。
水坑里除了有魚蝦外,還會藏著土蟹,特別是在香蕉地的水坑邊。土蟹的洞一般是打在離水面有幾厘米高的地方,洞比拳頭略小,里邊濕潤得很。靈子第一次捉蟹是五大三粗的堂哥帶領下進行的。第一次把手伸進洞里,靈子的心是卜卜亂跳的,因為洞里有什么是個問號,萬一碰到會咬人不放的黃鱔,或者靈子最怕的蛇……那是想想都渾身起雞皮疙瘩的事情。
但是第一次伸手進去,靈子明顯碰到的是一直帶硬殼的東西:是蟹!心里不由一陣歡喜。想起堂哥說的,發現是蟹的話,要把手掌盡量張開,先往洞盡頭堵,然后手掌一包,就能把整個蟹包起來,而不會被它威武無比的雙鉗鉗到。靈子照做了,果然,掏出來一看,手里掙扎的正是一只母蟹。如何區分蟹的性別靈子是在這個時候學會的:肚皮呈半月形的是母蟹,呈三角形的是公蟹。有些時候掏出來的母蟹的肚皮里還會兜著一團蛋,甚至會有一些小蟹仔。靈子第一次成功之后,膽子便逐漸變大了,后邊越掏越順手,一個上午下來有時可以掏上幾十只蟹,害怕的蛇和黃鱔都沒有遇到過,倒是有次弟弟遇上一只大公蟹,由于手掌包不攏,結果被大公蟹的一只鉗死死地鉗住手心窩,疼得他哭紅了眼。堂哥看了,哭笑不得地過來,把蟹的另一只鉗掰斷,蟹可能是一疼就松了鉗,這才把弟弟解救出來,這個自然成了靈子他們日后的笑點。捉到的蟹沒有網兜裝,靈子他們便從香蕉樹身扯下一些干了的皮當做麻城,把蟹一只只地綁起來,串在一起。
不知不覺太陽就要下山了,可爸媽交待的農活往往還沒干完,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家,偶爾會被罵上一兩句,說正事不干凈顧著玩之類的話,接著阿媽就會把靈子他們的成果接過去,一會后就成了變成晚餐端上飯桌。水坑里的蝦是最好吃的,雖然只有蝦米那么小,但是鮮甜美味得很;鯽魚往往是煎的,或者跟著豆腐一起燉,略帶土味,但也不賴;蟹那時估計是阿媽不會弄,拿來煮的湯腥味十足,靈子他們不愛吃,后來捉蟹的熱情就減退了。
在一片片耕地的附近,總能找到一條小溪,溪面一般一兩米寬,水深的地方最多一米,淺的地方就剛好到腳踝。溪水不似田坑水那般渾濁,一般都是清澈見底,水底往往是大粒的沙子,沙子往下是紅粘土。兩岸長滿了碧翠的雜草,草叢里往往能尋到一些酸酸甜甜的果子。
遇上旱季,水位走低,菜地的水坑干涸了,靈子便要和爸媽一起到小溪里挑水淋菜。挑上幾回,趁著歇息的時間,靈子又會和弟弟他們在小溪里捉魚摸蝦。在溪里還有個特別節目,就是摸白貝。
白貝只能在小溪里才尋得到的,長得比一般的白貝要稍大,關鍵是肉質鮮美,靈子吃過一次白貝煮的湯,就一直念念不忘。
摸白貝的過程相當輕松,你只需要卷起褲腳,在水里彎下腰,兩只手往岸邊水下的紅粘土里摸,碰上硬硬的東西用手指一摳,往往就是一只漂亮的白貝。這樣半小時下來就能摸上一斤多的白貝呢!不過這種貝在同一個地方摸著摸著便少見了,慢慢地靈子也就忘記了這個節目。
水坑、小溪里的活動在靈子看來都是練手,真正見捕魚真功夫是在池塘里。每年到冬季,村里的公家池塘會把水抽干,然后進行最后的大捕撈,這時往往半個村子的人都會參與到其中來,那才是捕魚的高潮。
轟隆隆的抽水機開著,池塘邊聚集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大家或拿著水桶,或是拿著糞箕,都興奮地聊著天,個個躍躍欲試的神情。
等到水已經抽到見了底了,最低洼處的塘泥都露了出來時,村干部吆喝一聲,大家便從四面帶著工具蜂擁而進,踏進黑黢黢的泥水中。那情景,靈子后來看了BBC的經典紀錄片《人類星球》,里邊有一集講到沙漠里的多貢人在安托古湖捕魚,里邊的情景有幾分相似。
在泥塘里捕魚基本全靠雙手,因為有瘀泥的干擾,漁網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被驚嚇到的魚這時紛紛往泥里拼命鉆,企圖找到安全的棲身之所。捕魚的人雙手在泥水里像耙子一樣攪動,一旦手指碰到了動的東西,另一只手便會迅速跟上去,兩手一合,一條活蹦亂跳的魚便會被牢牢握住。
這種情況下,鯰魚是最難捉的魚,因為它的身體油滑,再添上滑溜溜的泥水,更難捉拿,加上鯰魚嘴角有兩根刺,如果不小心被它刺上一下,那是比針扎還難受,所以誰家捉到一條鯰魚都會炫耀一陣,惹來旁人的嘖嘖稱贊。靈子手巧,捉鯰魚似乎有一手,而且總能避開那個魚刺的危險地帶,所以在人群中靈子也專心找鯰魚為主。
在塘泥里摸著摸著,偶爾會驚喜地摸到一些大蚌,這些大蚌長得比手掌還大,一個有一斤多重,拿回來養上幾天,把殼撬開,把肉取出來,加到燉得濃稠的粥里,加上姜絲、料酒去腥,喝起來甚是美味。
還有一些幾歲的小孩不甘寂寞,也哭著喊著要踏進池塘來,家長沒辦法,就給他們一個網兜,讓他們在一旁找個小水洼撈下蝦什么的。結果小孩玩著玩著就會打起泥巴仗來,不光把自己弄得滿臉泥水,還會濺得身邊人一身的泥。這時的池塘會迎來一陣哄笑聲,中間夾雜著孩子爸媽和受害者的罵聲。
這樣的一場盛宴會會持續大半天,等到池塘里的魚蝦都被捉得干凈了,人們便陸續帶著戰利品,拖著兩腳的泥,上岸、回家。很快,村里便升起了裊裊炊煙,家家戶戶都能聞到魚肉蛋白質散發出來的獨特味道。
這時的池塘像是被洗劫一空的現場,狼籍而疲憊。等到塘水徹底干了,便會有人拿著鏟子過來把塘底的泥翻起來晾曬,干了后就用鋤頭把泥敲碎,再把這些泥運到莊稼地里去。莊稼人都懂得沉淀了各種微生物、又經過發酵的塘泥是一種難得的肥料。
再之后,池塘會被轟隆隆的抽水機注滿塘水,重新放進魚苗,開始新一年的輪回……
時隔多年靈子回想,這些捕魚捉蝦的經歷之所以成為大家都津津樂道的事,除了本身的樂趣以外,在那個物質匱乏、營養不足的年代,這些水產品可以說是農村人難得的蛋白質補充啊。也是受益于這些自然的饋贈,所以一代代的娃娃都茁壯成長,其中當然包括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