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習慣于網購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連油與食鹽我都是從某網絡超市上購買的.
喜歡網購的原因無它,物美價廉。
實際上,我本人對網購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些明顯的變遷,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故而有了此文。
在早期,我是極喜歡便宜的。比如夏裝,那些十幾塊、甚至幾塊錢一件的單衣是我的鐘愛(當然,包郵是必須的)。看上去我是占了極大的便宜,別人在本地里花上幾十塊的東西,我沒花多少代價便擁有。
可在實際的生活中,那些便宜的單衣給了我無盡的折騰。掉毛、褪色、容易被撕裂。
當我意識到,我因為那些廉價商品損失了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時,我開始意識到,不能僅僅用價格來衡量一件事物的好壞。
價格便宜的,可能反而最終付出的代價是“更貴”的,價格稍高的,可能最終的成本反而是最“低廉”的。
意識到這一點,讓我的生活輕松了很多。我不再執著于價格上的斤斤計較,也不再永遠是按銷量排序,然后挑選最低價格。我開始綜合衡量全部的得失,然后挑選一個合適價位的產品。
這就像下雨時,地鐵口外賣的雨傘。以前我會選擇最便宜,能用的就行。現在我會挑一把質量好的,哪怕貴一些。因為最便宜的很容易成為“一次性”用品,反而得不償失。
也正是基于這個觀點,我對本地商店有了更多的包容與平靜。不再認為他們一個個都是吸血的吸血鬼。
毫無疑問,本地商店里的絕大多數商品價格相比較于網絡都是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的。這是客觀因素所注定的(比如房租),但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比如售后的保障。
誠然,網絡上承諾七天包換、終生保修的商品實在太多太多了。可很多時候,這些承諾的實際意義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有些東西。要么太小,小到一個郵費都讓它失去了返修的意義。要么太大,大到也是郵費都讓它失去了返修的意義。要么不大不小,你可以郵寄回去,然后你必須忍受往返時間里沒有它的痛苦。
就在剛不久,我把一個剛買沒多久卻不能使用熱的快送回樓下的小店,換了一個新的。省時省心。
一個如此淺顯的道理,我卻花了那么久才明白,可見我的天資是如何愚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