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兩人相愛,他們的靈魂也無法同行。世間最動人的愛僅是一顆獨行的靈魂與另一顆獨行的靈魂之間的最深切的呼喚和應(yīng)答。這是一篇遲到的感悟,其實早在中學(xué)畢業(yè)的時候已經(jīng)寫過一篇關(guān)于周國平文章的點點感悟,近日重讀周國平先生《靈魂只能獨行》的散文集,依舊感慨萬千。
靈魂的在場
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大概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就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個能思想的靈魂。關(guān)于什么是靈魂,費西諾有一個說法,認為它是連結(jié)精神和肉體的中介。榮格也有一個說法,認為精神試圖超越人性,靈魂則試圖進入人性。對于太過深奧的定義我無法完全理解其深意,但我相信,靈魂的在場絕非隱居修道的極端形式,在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恰恰是表現(xiàn)為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許諾的靈魂不死能否兌現(xiàn),但我確信人是有靈魂的,其證據(jù)是人并不因肉體欲望的滿足而滿足,世上有一些人更多地受精神欲望的折磨。以前在空閑無聊時常常會想,人死后是否真的有靈魂仍然存在于世,心底里也一直認為確是如此的。就像自己以前很喜歡看的一部劇《第八號當(dāng)鋪》,世間的人不是沒有靈魂,而是為了各種欲望典當(dāng)了自己的靈魂,以至于自己都找不回自己了。
朝圣的心路
所謂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種東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的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值得為之活著,必要時也值得為之獻身。就像人們常常會想到的宗教,然而我相信信仰絕非就是信仰某一宗教。其實,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別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應(yīng)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而非表面的流行的宗教。兩千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是被不信神的罪名處死的。他的確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信仰。它仿佛就像一道光,照亮人生之路。而一旦這種信仰消失,或許就會出現(xiàn)尼采所謂的精神危機,尤其是信仰危機。人們喪失了指導(dǎo)整個人生的根本信仰,一向被賦予最高價值的東西喪失了價值,人生失去了總體的意義和目標,于是各種混亂復(fù)雜的事情都可能發(fā)生。
夢并不虛幻
好夢未必一定要成真,追逐夢想的過程本身就是如此美好。“使沙漠變的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見的,我們也許找得到,也許找不到。可是,正是對看不見的東西的夢想驅(qū)使我們?nèi)ふ遥プ非螅诳吹囊姷氖挛锢锇l(fā)現(xiàn)隱密的意義,從而覺得我們周圍的世界無比美麗。
有兩種人愛做夢,太有能者和太無能者。他們都與現(xiàn)實不和,前者超出,后者不及。但兩者的界限是不易分清的,在成功之前,前者常常被誤認為后者。夢是虛幻的,但虛幻的夢所發(fā)生的作用卻是完全真實的。美、藝術(shù)、愛情、自由、理想、都是人生的大夢。如果沒有這一切的夢,人生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