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好多盡心盡職的父母都開始了陪孩子寫作業的生活,不過陪的是什么?需要先了解一下:
所謂的陪,陪的是孩子學習的氛圍。
楊絳先生提起對女兒錢瑗的教育說到:“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鐘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
要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就要營造一個陪伴孩子學習的良好氛圍。我的一個教授朋友,提起自己的母親,腦海中最深的畫面就是小時候她做作業,媽媽在旁邊做針線,燈下的那片寧靜以及母女偶爾相視一笑的溫馨。
交換一下角色想一想,假如是你在做一件需要很認真的事情,而旁邊卻有人看電視,打游戲,說這說那,你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所以說,陪伴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感覺到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家長要和孩子互相監督、一起努力,創造共同進步的學習環境。
所謂的陪,陪的是孩子學習的習慣。
學習習慣培養的最好時機是在一二年級,尤其是剛入學的前兩個月。
沒有家長引導,孩子的學習習慣會養成得比較慢,甚至養成壞習慣。與其日后花更多的時間彌補或修正,不如抓住這個關鍵時刻,助孩子一臂之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要培養固定時間做作業的習慣。幫孩子認識做作業的重要性,養成放學回家先完成作業再做其他事的習慣。
【2】要培養每天復習、完成作業、預習的學習順序。
復習是找到薄弱環節,并在薄弱環節多投入時間復習。然后再寫作業,再有不會的就再多付出點時間學習。
預習的重點是能發現不會的問題,從而帶著問題上課;
【3】要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的習慣。獨立做作業并不是說不讓家長陪伴,而是要陪伴,但不干涉。
孩子剛入學,家長要輔導孩子熟悉各科作業的標準、格式、規則,待孩子掌握要求后,就要逐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孩子做作業時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不要馬上指出來,讓他自己有思考的機會,待做完以后讓孩子自己先檢查一遍,有些粗心大意的地方孩子自己往往是可以自己檢查出來的。然后家長再給他指出未檢查出來的地方。
【4】要培養自己整理書包的習慣。給孩子準備兩樣超實用的小工具,可以讓書包整齊有序,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一種是帶拉鏈的文件袋,要買不同顏色的,一門學科一個文件袋。把每門學科相關的課本、參考書、作業本放到一個文件袋里,分門別類,又整齊、又高效,還不容易遺漏。
第二種是內部帶有插袋的資料冊,用這個存放一學期下來的各類考試卷,再好不過了。
通過這些習慣的培養,漸漸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就變得有序。有序的學習生活,會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清晰,學習更專注。
所謂的陪,陪的是孩子學習的狀態。
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讓孩子在愉快的情緒下學習。研究表明,良好的學習情緒能讓孩子記得又快又牢。
家長多用鼓勵和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達到良好的學習情緒和狀態。
拿背誦古詩為例。一個媽媽為了讓女兒背得快,前一天先了解古詩意思,加強理解,第二天輔導女兒的時候把體會告訴孩子,和孩子一起背誦,這不但能讓孩子較快地背會,準確地理解意思,還讓女兒對媽媽越來越佩服。在和媽媽不停的你超我趕下,女兒背東西越來越快,孩子成長的同時家長也在成長。
而有些家長也在孩子旁邊陪著孩子背,但他們的做法是,趕緊背,給你五分鐘時間,我一會兒過來提問。要是背不會罰你抄寫。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孩子的心里一直處于防備家長的狀態,到頭來,所用的時間與上面的母女相同,達到的效果卻大不相同。
家長的作用是把孩子引導到良性循環的狀態下學習和生活。最好的做法是孩子做、家長觀察、了解薄弱、幫助孩子掌握方法、讓孩子不斷收獲學習的成就感、嘗到進步的甜頭,學習勁頭才會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