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這是一個讓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時代。
改革開放,物質極大豐富帶來的城市主導話語權導致的問題,就是大多數處于正常收入線上的人,對于窮人,總是帶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優越感。
讀書時因為不想交伙食費就自己帶飯的同學,畢業后來北京打拼把房租到離公司兩個小時路程的朋友,你時常會在和別人談論起這些事的時候嘖嘖感嘆,大概套路就是“這要是晚上沒了地鐵,打車都得一大百,還不如住個快捷”云云。
我相信你在這么說的時候是真的在為他們擔心的,你也曾經很認真地想過“如何在十二點下班的情況下回到距公司千里迢迢的小窩”,良久無解,索性扯過提包打卡下班,庸人自擾,這事兒和我有什么關系。
作為一個生活水平不上不下,因為父母收入處于正常收入線上所以也就這么死皮賴臉地活下來的我,和我絕大多數的朋友考慮的事情其實和那些無論家境好壞,都在北京拼搏奮斗的朋友們一樣:我什么時候能靠自己的力量站直,我什么時候能在這座花錢的速度遠遠大于賺錢速度的城市,過上不窘迫的生活。
很難。無論是對于窮的別人還是不窮的我們,其實都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一個月賺四千的想要賺六千,一個月賺六千的在琢磨著八千,賺到了八千就想再往一萬掙扎一下,賺到了一萬,就會想,嘖,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明年的這個時候賺他兩萬。
對于大學剛剛畢業,非名校非高材,在這偌大的北京沒有北京沒有靠山只能靠日復一日的加班尋找自己人生價值的我,在每天高昂的房租的壓迫下,我覺得我很難發現比錢更迷人的東西了。
我想不通的是,已經被賺錢這件事折磨到夜不能寐,每天吃飯睡覺想的都是怎么能把我唯一擅長的寫字這件事變成和現在很多人一樣可觀的收入時,我還在因為我只是看起來的“不窮”,受到來自一些人的偏見和誤解。
剛剛到北京找工作的時候我只帶了兩千塊錢,從遙遠的大東北一路折騰過來,面試排了整整一周,我住在雍和宮邊的一家青旅,八個人一間,一天一百塊錢。
第一天面試的第一家,是一家做新媒體的公司,作為一個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的本科生,在這個應屆本科畢業生不如狗的大京城,我幾乎要把自己埋在泥土里,我說我什么都能寫,錢什么的都好說,加班沒問題,我還年輕,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我不怕。
我看得出來那個hr對我是滿意的,起碼在我們進行下一段對話的時候,她對我還是滿意的。后來她問我,你是才來北京的嗎?
我說沒有,前兩天來了一趟,聽演唱會。
她說你聽誰?
我說徐佳瑩。
我以為我們在這個話題上的糾纏會到此為止,正打算找出之前寫過的作品給她看看時,她問了我一個讓我覺得很詫異的問題。
她說門票多少錢?
我當時真的很認真地想了想,并憑借我為數不多的識人功底觀察了她一下,自覺眼前這人作為一家新媒體公司的hr,對于年輕人聽演唱會這種事應該會理解,于是很放心地講了實話。
我說好像是一千塊。
原諒我臭不要臉還將自己當做一個文人的前提下講出這句“文人敏感”,這只是為了佐證我的感受,但我真的看到她一瞬間垮下來的表情,和帶著嘲諷和譏誚的那一聲:“真奢侈啊,賺一千塊了嗎就舍得去聽演唱會。”
我坐在座位上,好像被雷劈中了一樣,一向被人抓著現行還能辯解幾句的我,在那一瞬間,除了尷尬地干笑一聲,我真的不知道說些什么。
她隨后恢復了正常,我也就借坡下驢和她聊了下去,但是從那一瞬間我就知道,我不會得到這份工作了。
果不其然,我被“和公司用人條件不符”這種上到私生活混亂下到在來面試之前聽了一場演唱會通通適用的理由拒之門外。
如果這件事還不夠典型的話,我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九月份的編輯部是黑色的,因為中秋和國慶的連續撞車,我們需要抓緊一切時間把刊做出來,所以從九月份的第一天起我們就一直在加班,截止到今天12號,這十二天里我有十一天在上班。
某天晚上我們都在加班校對,校對完之后要去找美編把自己校對出的錯誤檢查并修改好才能下班。我在校對完成之后拿著稿子去美編房間,看見有一個同事在,我和美編說“我在他后面排隊”,然后就去了洗手間。
回來的時候發現剛剛那個同事已經改完了,現在坐在美編辦公室里修改稿件的,是另外一個同事。
她看到我的時候,還沒等我開口,就直接擺出了一個冠冕堂皇我無法拒絕的理由:“你讓我先改啦,你家那么近,就等一下吧。”
可是那時已經十點多了,我家再近也沒有到那種除了公司左手邊一拐上樓就是的程度,我有點不爽,忍著忍著還是沒忍住地說了一句:“我們這總是加班,你家住那么遠也不是辦法呀。”
她翻過一頁稿子,輕飄飄地說:“沒辦法啊我這不是窮嘛。”
我拿著我的稿子站在美編辦公室的門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為了更好地表達我的控訴我要先打個岔,相信常年混跡微信寫手圈的人都有這么一個覺悟,雖然微信文學圈里的內容來得快去的也快,奈何我記性好。其實也不是我記性好,實在是雖然是內容五光十色,但主題卻相似的驚人。各位一定看過什么《努力的人生可能不一定會行,但不努力一定是萬萬不行的》,《姑娘,只有努力你才能不依靠男人買你喜歡的那個包》,諸如此類的東西。
或許它們的題目不同,但如果你細細看去,你會發現類似的文章千千萬萬,套路卻驚人的相似。大概講的就是一個住在離市區十萬八千里的姑娘,進了家門沒有熱水沒有WiFi,出了家門沒有娛樂也不戀愛,用自己超乎尋常的努力殺出一條血路的辛酸史。
而在我看來,這些文章的精髓就是把故事中的主人公擺在一個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位置:他們沒有錢,住不起離公司近的房子;他們也沒什么能力,所謂的成功都是日復一日加班的堆砌。至于那些聚集在北京的大多數像我一樣的人,不算窮,但也絕不寬裕,能在開明的父母的幫助下盡可能地讓自己生活的舒服一點,每天也在追逐夢想和錢的路上跌跌撞撞,夜以繼日的人,似乎從來也沒有在那種正能量讀物中出現過。
或許這種人設才更能滿足受眾對于“天道酬勤”這句金玉良言的信服,或許只有把一個人按到塵土里,才能證明努力仍然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其實這都沒什么,曾經我也被那些故事感動的熱淚盈眶。而對我而言,不能理解且不能接受的,是真的會有人,只因為我的不窮,而看不到我做出的那些努力,并且理所應當地剝奪屬于我的權利。
因為你不窮,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可賺可不賺的錢你不需要;你一定不會那么努力的工作,因為你并不缺錢,你貪圖享樂能花一千塊錢去聽演唱會;因為不窮,你家住的很近,所以你加班到十一點沒了地鐵下班也不要緊,街上出租車那么多,你隨便攔一輛也不要緊。
你要是真的問這些人他們窮嗎,其實還真不一定,他們的收入其實完全可以支付得起離公司近一點的房子,或者去聽一場自己喜歡歌手的演唱會,他們只是習慣把自己擺在一個相對低的位置上,從而在努力的過程中,一次一次的感動自己。
社會中其實有這樣許多把自己放在窮人階級的人是件好事,因為這么大一群人拼了命地想要致富想要發財想要買車買房,他們會創造出驚人的財富和價值。不好的地方在于,這群人的小氣和自私,很容易發出一些冷漠的聲音,讓整個社會都感覺到寒冷。
說窮是因為自己原生環境條件不好,想要改變命運就只能逼著自己更加用力地向前奔跑,接下來很自然地會有“你不窮所以你一定沒他努力”這樣的結論,也很自然地推導出“既然你家住的近那你晚點下班打車回家吧”,只為了自己能提前一個小時下班還能坐上幾塊錢就能把自己送到家的地鐵,占盡了便宜。
也不用驚訝這些人的價值觀中壓根就接受不了演唱會,旅行,包包,各種外設的發燒友,非要買了回家看的紙質書,這些都是享樂的東西,是拼搏的人生不應該有的,都應該通通閹割最好是埋葬掉,要不是家里催的太急其實戀愛這種事也沒有任何必要,沒有傳宗接代的責任誰有時間浪費在風花雪月上,人家可是要加班的人。
這就是那些所謂窮的人生的副作用,就是極端。不單要成功,還要鄙視一切看起來不窮的那些人,鄙視他們看起來既燒錢又浪費時間的興趣和愛好,鄙視一切一切他們愿意花錢花時間去享受,而自己享受不到的東西。
這不是窮不窮的問題,就像之前我同事問我“你覺得一個月賺多少錢能買一件1k+的衣服?”我理智地分析了一下給出了7k這個答案。她說7k哪夠,我賺兩萬都舍不得買。
我想這樣的矛盾就不是窮與不窮的問題,而是價值觀和消費觀的問題。
別再用所謂的窮困、辛苦和努力感動自己了,加班到十點下班坐兩個小時的地鐵回家,看著原本還明亮的城市一盞一盞地黑了下去,這固然能讓人感動,你卻不知道在你被自己的英勇感動得一塌糊涂的時候,我已經卸完妝洗好澡,敷上面膜舒舒服服躺在床上看完了一章噴著油墨味兒的小說。
那些打著我窮我有理的旗號一邊仇恨富人,一邊名正言順占著那些不窮的人的便宜還得捎帶著踩上幾腳的窮人們,我也承認錢很迷人,但生活中總歸還是會有更加美好的東西值得去追求的。勤奮一陣子,懶散一下子,掙扎一陣子,休息一下子,因為我們都是人,有一點小小的弱點和惰性,真的不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