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十點多,我正在寫打卡文,收到一條消息,是桂馨基金會程老師的。他問我休息了沒有,想給我打個微信語音電話。我想,這么晚了,他打電話,肯定是有重要的事,就回復說還沒休息。
他馬上就把電話打了過來,原來是聊閱讀項目的事。基金會預設實施一個閱讀項目,想聽聽一線老師對這個項目的可實施度的評估。我們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掛完電話已經11點多了。
雖然,我困的睜不開眼,但心情卻格外舒暢。為程老師這種敬業精神感動著,回想剛才的談話,他字里行間都透露著自己對所負責項目的認真負責,處處為能做好工作著想,想方設法去做好自己的預設,這種努力程度讓我敬佩。
他完全可以不那么拼,不那么努力,不做出那么多改變和嘗試。因為做得越多,意味著越容易出錯,意味著越受別人指指點點。如果做得多又好,會引起大家的嫉妒,“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搶打出頭鳥”;反之,如果做不好,別人就會笑話,看不起。所以,現在社會很多人選擇做“好人”,能少做的少做,能不做的堅決不做。
但程老師不是這樣的,他利用自己出去多,見識廣,對閱讀有一定的了解。積極嘗試解決問題,想了一個又一個辦法,并沒有為自己考慮多少。
這值得我們學習。現在很多老師都選擇躺平。他們覺得,學習不學習對自己沒有影響,教好學生上好課就好了,至于成長什么的,那就是額外的,做不做都一樣。
所以,很多年輕人覺得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能做下來就很棒了。
程老師的眼光永遠不短視,他努力工作,其實就是在給自己好處,工資漲了,能力提了,多好!我也要想他那樣,“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自己能力,才會不斷遇見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