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若鳶
01
三字經(jīng)有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意思是生養(yǎng)孩子卻不加以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孩子卻不嚴格,這是老師的懶惰。
古人尚有如此的思想,為何現(xiàn)在的人卻頑固不通?
如今有多少父母真正的教育過孩子?他們把教育孩子的職責推到了老師的身上,認為孩子們的有所成就完全取決于學校和教師的水平。所以有很多的家長就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他們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喜歡的是什么?就自顧自地為孩子安排,仿佛當初自己沒完成的夢想就是孩子目標,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也一定會喜歡,那些別人家孩子擁有的技能,自己家孩子也一定要會。
其實他們殊不知道,很多知識不是老師若講授的,而是父母教誨的。
毋庸置疑,孩子在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最先和最多接觸到的就是父母,除去那些留守兒童和孤兒院的。由此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孩子都有一種模仿的本能,可能在他的心里,父母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在無形中,他都會被潛移默化,正如容貌會遺傳一樣,性格與思維同會也會受到影響。
02
我曾經(jīng)遇到一個男孩,十歲左右,父母均為生意人,脾氣有些暴躁,因工作比較繁忙,便將家中的老人接來照顧孩子,孩子的奶奶年齡大了,平時也比較節(jié)儉,做的飯菜也比較清淡,孩子下完學回到家中,也沒有人來督促和輔導作業(yè),晚上父母又到十二點多才到家,奶奶也比較寵愛他,也沒有太多的管制,長期以來,孩子就不喜歡在家,下完課就去找朋友玩,或者回到家中看電視,或是出去買零食吃。他父母雖說對他的教育上有所疏忽,但在錢上從來不吝嗇,為他報了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結果是男孩越來越消瘦,學習成績也是比較落后,因沒有人管教,不懂禮貌,脾氣也比較大,興趣班也沒有學習到東西。
反觀,我認識的另外一對姐弟,姐姐12,弟弟11歲,家庭條件還可以,父親在外做生意,雖然應酬也比較多,但母親在家管教孩子,算是半個家庭主婦,兩個孩子的素質真的很好,在對人有禮貌,會喊叔叔阿姨,在別人家中也不會亂翻桌子,雖說才十多歲,已經(jīng)可以獨立的洗衣服和做一些簡單的飯菜,脾氣態(tài)度也很溫和,別人問話時會謙遜有禮的回復,比較勤勞,有時還會幫助父母打掃衛(wèi)生,清理房間,在校學習成績也不錯,名列前茅,姐姐喜歡舞蹈,弟弟喜歡唱歌。我與他們談到父母時,他們是滿滿的自豪感,與歡喜感。這樣的孩子,哪個父母不喜歡?但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教育出這樣的孩子。
03
其實這樣的道理,很多父母都明白,只是他們會找到其他的理由來反駁。例如學校要召開家長會,多少家長因為自己的工作原因而沒有參加,學校要舉行親子活動,又有很多父母不會同時參加。他們不愿意承認工作比孩子的教育問題更重要,但他們總是用行為來踐行這一點,他們總是以為,這次的生意機會多么難得,錯過了就沒有下次了,而孩子的家長會還有下次,回去和老師溝通下就好了,可是回去之后的父母,又被其他各種各樣的事情所忙碌了。一次兩次三次,他們永遠會因為工作問題而疏忽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還有一類父母,他們會要求孩子們要有禮貌,但是他們會當著孩子們的面吵架,互相進行語言甚至暴力攻擊;他們會要求孩子們早睡,他們每次到十一二點才回來,卻還是不休息;他們會要求孩子們吃飯時不要看電視,他們卻在邊吃飯邊刷朋友圈,他們會要求孩子們很多東西,卻從來不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