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簡書上看到一篇文章《情商高就是心里裝著別人》。我很佩服作者的聯想,將情商和心里裝著別人聯系起來,題目就讓人眼睛一亮,不由地打開。看到不少評論,然而我想說心里裝著別人未必就是高情商。因為很多時候你所想的跟別人想的完全不一樣。
高中時候住校,周末不回家的時候,偶爾會去離學校不遠的堂哥家里住一兩天。雖然和堂哥是一家人,但其實我和堂哥并不親近。一母所生,各有不同。相比大伯的善說多禮,我爸就為人實在卻沉默寡言。因而堂哥從小能說會道,為人處事能力強,繼承了我大伯的優點;而我小時候受家庭環境影響,在大人面前總是靦腆少言。堂哥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早已畢業,結婚生子,買的房子有120平。或許是出于禮貌,或許是覺得我可能是潛力股,也或許僅僅是出于親情……他總會邀請我去他家。而我內心里是不太想去的,因為在他面前我會感到拘謹特別不自在。相反,毫無血緣關系的嫂子給我的感覺卻很親近。可以說每次去,我都是出于禮貌。而住在那里,我也盡可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雖然堂哥表現出把我當親妹妹看待的樣子,很是輕松隨意;我也盡量表現出像是到了自己家里一樣,很是輕松隨意。可我心里一直繃著一根弦,因而早晨早醒了卻不敢動,要豎起耳朵聽哥嫂那屋有起床的動靜了,再起身。起床之后,要察言觀色,幫著拿這拿那,收拾收拾東西。但不敢擅自作主,怕影響人家原有的布局。一句話,我當時想的就是,既然不能不來,那就盡可能存在感低一些,不要打擾人家既定的生活秩序。我算得上心里裝著別人啦,不只是裝著,簡直是塞滿了。可是,就算這樣,很快的,我還是從母親那里收到了投訴。堂哥跟母親說我懶,不會主動干活。你看,事實就是堂哥想的跟我想的不一樣。所以,情商高的人不只是心里裝著別人,關鍵是他知道別人需要什么,能夠不動聲色從容自然地滿足別人。
為什么我要強調不動聲色和從容自然呢?這里面也大有學問。比如說前面提到大伯和我爸的不同性格和不同處事方式,大伯能說會道講禮節,去他家坐坐,每次都是如芒在背的感覺。所以我姑我表姐私底下都說愿意來我家,或許有些地方照顧不是那么周到,但是讓人感到輕松自在。這就如同點餐和自助餐的區別。即使你點了想吃的東西,你會發現在吃的時候,還是會受到菜品的具體做法,量的多少,心情變化等限制。端上來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吃不了或不夠吃了,突然又想吃別的了……但是自助餐就不一樣了,你可以隨心所取,包括你沒有提前預設看了臨時起意的菜式。情商高的人就如同那自助餐一樣讓人舒服,當然不是那種價錢太低的貨色。不小心說到吃了,我記得那篇文章里是從一個小故事講起的,一個小姑娘按自己的口味點了全桌人的飯。經常發現幾個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在謙讓,都說“你先點,想吃啥就點啥”“你先來”“你先來”,其實表面上是謙讓,內里有的是怕點錯了(點貴了,點便宜了,點的大家不喜歡……都算點錯了),等著看人家點啥好學習;有的是壓根兒不知道點啥(新餐廳不了解,沒經歷過這種場合,各種菜都想吃或都無所謂,菜單菜多看不過來……都算不知道點啥)。內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表面上卻好像在讓別人。越是不相熟的幾個人,越是容易如此。我們看到其文中的飯局就是如此。明顯小姑娘被當槍耍了,她太不了解這其中的規則。真正情商高的人,他不是推來推去虛讓別人,而是他來點,按照一桌上幾個人應當出現的菜式菜品,一邊點一邊征詢大家的意見。即使別人沒有意見,他也會通過一念菜的名字,別人那些微的表情變化而看出點的菜合適與否,而進行修改。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你覺得真是舒服,瞬間感覺吃飯的檔次也提升了好多。我倒不是說飯桌上應該搶著點菜,只是說情商高的人極容易判斷出怎么做更合適,讓大家更舒服。這就是不動聲色和從容自然地避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尷尬。而這需要修煉,其實曹老先生早就用八個字概括清楚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而對于情商高,我想再補上幾個字:世事洞明不失本色,人情練達不忘初心。做一個可愛的人很重要。愛別人愛自己。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方是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