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讀《浮生六記》,沈復與蕓娘在蘇州滄浪亭中頗具雅趣的生活,也成了俗世中人羨慕的美好。像《浮生六記》這種古代隨筆,或介紹煙火人生或介紹隱逸閑情的書有很多,比如南宋林洪所撰的飲食文化類隨筆《山家清供》,都是講古人的雅致生活。
林洪,南宋紹興間進士,善詩文書畫,對園林、飲食頗有研究,自謂為北宋詩人林逋第七世孫,著有《山家清事》、《山家清供》,內容清新雅致,頗有林逋“梅妻鶴子”寄興林泉之志。
所謂山家清供,便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時所用的清淡田蔬,簡雅素食。這是一本菜譜,同時也是宋人的生活美學,倡導簡樸自然的飲食文化。有詩文,有掌故,食物都是尋常山林之味,名字卻極富詩意。
酥瓊葉,傍林鮮,撥霞供,松玉……這些美食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來打開書卷一起了解一二。
? ? ? ? ? ? ? ? ? ? ? ? 酥瓊葉?
原文:宿蒸餅,薄切,涂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鋪紙地上,散火氣。甚松脆,且止痰化食。楊誠齋詩云:“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形容盡善矣。
其實,酥瓊葉用今天通俗的詞來解釋,就是烤饅頭片。眾所周知,“餅”在中國古代一直是面食的泛稱,如燒餅、湯餅等,蒸餅就是用籠屜蒸出的面食,也就是所謂的饅頭。把隔夜的蒸餅薄薄地切成片,涂上蜂蜜或油,放在火上烤。然后放到地面的紙上,散散火氣,吃起來非常松脆,還能止痰化食。詩人楊萬里《炙蒸餅》詩中說:“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形容得再貼切不過了。
? ? ? ? ? ? ? ? ? ? ? 松玉
原文:文惠太子問周颙曰:“何菜為最?”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然菘有三種,惟白于玉者甚松脆,如色稍青者,絕無風味。因侈其白者曰“松玉”,亦欲世之食者有所取擇也。
南齊文惠太子問周颙:“什么菜最好吃?”周颙回答:“春初的早韭,秋末的晚菘。”周颙是南齊文人,是一個頗有山林清趣、常年蔬食的隱士。
文中提到的菘菜,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菜。之所以以“菘”為名,據陸佃《埤雅》所說,是因為菘菜“性隆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由此也可以看出林洪以“松玉”來命名這種“白于玉者”的菘菜的用意了。
……
普通的食物,尋常的味道,我想作者可能是用普通的蔬菜食物賦予我們不尋常的人生態度吧。
我以為整本書都是講菜譜,直到讀到這篇很特別的“銀絲供”。
? ? ? ? ? ? ? ? ? 銀絲供
原文:張約齋镃,性喜延山林湖海之士。一日午酌,數杯后,命左右作銀絲供,且戒之曰:“調和教好,又要有真味。”眾客謂:“必膾也。”良久,出琴一張,請琴師彈《離騷》一曲。
說得是南宋詞人張镃喜歡結交隱士,一天中午宴飲之后,他讓家人作“銀絲供”,并吩咐說:“務必調和好,不要喪失它原來的味道。”客人們聽聞,認為這一定是去做魚膾了,稍久,搬出來一張琴,請琴師彈《離騷》一曲,大家這才知道“銀絲”是指琴弦,“調和”是調和琴,“有真味”則取自陶潛“琴書中有真味”的意思。林洪感嘆到:“張,中興勛家也,而能知此真味,賢矣哉!”張約齋,出自功勛之家,而能知道此“真味”,堪稱賢人啊!
《山家清供》里的故事令人遐思,古人的清雅生活也令人嘆服,吃吃喝喝雖然是俗事,古人倒吃出了風雅。普通的蔬食,作者卻賦予了一個新的意境,寫出了生活的態度和生活的藝術,讓我輩饕餮之徒也學會在尋常的日子里發現生活中的詩意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