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暑期成長營培訓第二天,上午課程迎來的是顧遠老師分享的教育創新。顧老師衣著隨和,語速極快,說話幽默,戴著鴨舌帽,我一直覺的它是一個大導演之類的人物。
今天的培訓不是一次 “我說你聽” 或 “你問我答” 的過程,而是顧老師和我們這些鄉村教師共同探討,教育創新的方法,內容,工具,框架,過程,觀念……既然探討的是教育創新,是社會化學習,那么采用這樣的分享方式真的是知行合一的。
在活動過程中,我們學會了使用四張觸角卡片來分析問題:“Aha!”是你的發現、收獲和頓悟;“Yi?”是指你的疑惑或者愿意持續探究的問題;“PING”是指觸類旁通,讓你的所學鏈接成知識網絡;“NOW”是指你接下來準備采取的行動。
通過這個工具卡的訓練,我發現真的可以將理論融合實踐,將思考引向縱深,將心動導向行動。
這些無疑是對教師專業成長方式最好的示范。
結合我們的語文教學來理解,“不要給學生背不動的東西,要給學生帶得走的東西。”能帶得走的東西一定不是知識,而是能力、智慧,是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于是,我們要經常進行以下問題的思考:
①? 語文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②? 哪些因素影響著語文學習?
③? 語文學習中記憶的作用是什么?
④? 語文學習中遷移運用是如何發生的?
⑤? 哪一種學習類型可以用某一種理論來解釋說明?
⑥? 該理論的假設與原理如何有效轉化為具具體體的教學設計?
⑦? 為了促進語文學習應如何安排教學內容與設計教學程序?
竊以為,顧老師就是這種“思維建模”的思考和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