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貴圈有著“白雪薇甜,十分有錢”(白冰、韓雪、甘薇、景甜)這四位演技渣渣的種子選手,當然我以為這只是插曲,然而這只是開始。之后以李易峰、吳亦凡、劉亦菲、楊穎為代表的面癱派迅速占領了大部分市場,而各種新的表演方式也花樣翻新,但總有一個相同點:演技太差。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維基百科上是如何定義表演的:表演者在舞臺上或攝像機前,借由動作、姿勢和聲調來扮演某一角色的藝術。眾所周知,它又分為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派、布萊希特派、梅蘭芳派,我們今天討論的就是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派。
演技可不是單純的模仿生活,當然這確實是先決的前提。所謂演技高超就是能夠在戲劇的沖突中以體現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情感為基礎并結合自身對角色本質情感的理解綜合對自我先天條件的認識與對后天表演技巧的運用,進而找到自身與角色的最佳契合點來詮釋角色,而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演什么就像什么”。
比如在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里本色出演而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帝的韓三明,確實無限逼近現實,還成了影帝,但大部分觀眾并沒有覺得有多高超。從觀賞性來講,逼近現實確實不是演技牛逼的體現。
在我們傳統的電影表演理論中常常把演員分成三類,即本色演員、類型演員與性格演員,由此派生出三種表演,即本色表演、類型表演以及性格表演。本色表演就不細說了,大家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上文書所說到拿了金獅影帝的韓三明就是中國本色表演拿到最高獎項的人。
類型表演其實跟本色表演極其相近,就拿劉亦菲和王寶強來說,他們都是典型的本色加類型演員而不是性格演員。二人雖然在別的方面乏善可陳,但是在其所飾演的角色的要求下顯然是十分成功的。但是,這也就成了他們的桎梏,往往只能表現單一的銀幕形象,而不能通過表演去創造不同的性格。一旦被大家定了型,再想翻身把歌唱,參考趙薇就知道這是一項多么艱巨而又長期的工作了。
丹尼爾·戴·劉易斯
性格表演我們要另起一段,細細地說一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老先生曾闡明了表演藝術的基本法則:“一切演員——形象的創造者,毫無例外的都應該再體現和性格化。”性格化又是什么呢?“指演員創造人物形象時的一種技巧和方法,為了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演員運用技巧把自己的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感情、動作、習慣和外貌等加以控制、克服和改造,或者隱藏起來去掉,努力使自己具有符合人物性格的感情、動作、習慣和外貌,對角色進行設計,并用鮮明熟練的技巧把設計體現出來,從而使自己在舞臺上塑造一個不同于演員本人,不同于上一個人物形象的人物形象”。簡單來說就是對“演什么像什么”的超越。
當前主流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論,即方法派演技,強調“演員對角色的認知”。舉世公認的演技之神馬龍·白蘭度、羅伯特·德·尼羅、丹尼爾·戴·劉易斯、愛德華·諾頓就是這種演技的典型代表。嚴復在翻譯界曾提到過“信、達、雅”這三重境界,其實表演亦然。
01|信
作為一個演員,這是最基礎的。這一層次又分為兩個方面:言、行,關鍵在于是否能把握角色的身份特質。
言,即臺詞,這是基本功。演員不僅要保證臺詞符合角色要求,還要講求節奏與韻律。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臺詞基本功那是相當恐怖的,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梅姨對各種口音的把握,不管是英式上流口音,還是美國南方的下里巴人,或者新英格蘭的精英范兒,梅姨都是信手拈來。當然也有臺詞不過關的反例:《成為簡·奧斯汀》里的安妮·海瑟薇。在這方面,英國演員是相當出色的。
形,也就是姿勢與動作。電影不像電視劇,臺詞并沒有那么綿密,因而形體在表演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這就需要演員去體驗生活,觀察現實生活中角色的特質。張震在這方面是一個極好的演員,以至于網上有這么一個段子:拍《赤壁》,為演孫權他熟讀三國;拍《建黨偉業》他又把民國史熟記于心;拍《深海尋人》,他考到了PADI潛水執照;拍《吳清源》,他的圍棋已能壓制專業三段;《一代宗師》殺青,他拿了全國八極拳冠軍;《聶隱娘》拍完,他學會了近身劍術……虧了他沒有去演《李蓮英》。
完全不能想象一個沒學過射擊的人去演西部牛仔,沒拉過弓的人去演古時候的將軍。把握住角色在職業和身份上的定位,是演技的第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層次。可惜的是有很多演員,尤其是某些偶像明星們,演了一輩子都沒能進入這第一個層次,堪稱不入流啊。
02|達
在像的基礎上,演員要將角色演出深度,這是一項高端技巧,需要演員有非常到位的面部細節表演。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大致判別演員的面部表演技巧究竟如何:如果一個演員在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長時間的特寫鏡頭,那說明導演對該演員的表情還是蠻滿意的(潛規則的不算);而如果觀眾看到這樣的特寫鏡頭也不覺得煩,那則說明該演員的表情技巧是過硬的(也有一小部分可能是剪輯技巧高明),能通過臉上的細微表情傳遞出具體的信息。能夠將演技常年維持在這個層次的演員,便會成為戲骨。
《色戒》將近尾聲那里,王佳芝向易先生艱難吐出“快走”兩個字時,梁朝偉的面部神情由細微到顯著的轉變:
前一秒還是滿眼的柔情和憐愛,后一秒不解詫異乃至深深地恐懼。
而張學友這一被制作成表情包的面部變化,一臉的嫌棄噴薄欲出。
當然,這在當下當紅的年輕演員中不怎么適用,不是面癱就是甜膩,只要粉絲說好就夠了。演技派演員切忌偶像臉,這也就是小李子拼命長殘,只為得到奧斯卡的青睞的原因。
03|雅
這是一個相當高段位的層次,類似于中國畫中的意境,是臺詞、形體和表情的融會貫通。演員需要將一個角色的心理漸變演繹出來,不僅要演繹出角色情緒上的極端,還要讓觀眾看到他/她是如何一步步地不可逆轉地走向了這個極端。要想進入這演技的第三個層次,得有可與而不可求的機會。這并非是你想達到就能達到,你達到了就能永遠保持的一個境界。電影人武震說:“我們見過不錯的演員,但總就是好像差那么一點東西,那就是意境的缺乏。用這樣的演員做主演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很容易就被諸如摩根費里曼、加里·奧德曼或湯米·李·瓊斯這樣的超級配角給秒殺掉。因為他們只是‘演“某個角色,而上述這幾位,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某個角色。”
娜塔莉·波特曼努力了這么多年,才在《黑天鵝》中嘗到了這個層次的滋味,而吉米·福克斯就靠著在這一層次的演技爆發在奧斯卡完爆萊昂納多捧走了小金人。
這個雅,不代表一定要爆發性演技,波瀾不驚而至此那更是牛逼。
德國電影《竊聽風暴》中,烏爾里希·穆埃飾演的角色沒有什么臺詞,大部分時間就是坐著竊聽,但是你看完之后一定會被他高超的演技所折服。
同樣,另一位德國演員布魯諾·甘茨在《帝國的陷落》中簡直是“元首附體”。
馬友友說過,所謂大師,是把你所知的一切融會貫通,然后用你最熟悉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大概就是所謂“演員的自我修養”。
衡量演員演技優劣確實沒有量化標準,只能通過互相比較來鑒別。總體來說,演員演技就像老鼠屎,兩頭小中間大,演技特別高超的和特別差勁的都是極少數,而演技一般的占絕大多數比例。也就是說,大家都差不多,能不能紅就看運氣和演技之外的東西了。
附錄
美國在八十年代評出過好萊塢四大天才演員:
羅伯特·德·尼羅
艾爾·帕西諾
杰克·尼克爾森
達斯汀·霍夫曼
美國電影藝術學院(AFI,American Film Institute)評選過世界十大表演藝術家1、羅伯特·德·尼羅2、馬龍·白蘭度3、保羅·紐曼4、阿爾·帕西諾5、杰克·尼克爾森6、安東尼·霍普金斯7、哈維·凱特爾8、詹姆斯·斯圖爾特9、丹尼爾·戴·劉易斯10、達斯汀·霍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