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要觀點
(1)指數增長是爆炸性增長
作者說:第二個概念(奇點)說明指數級增長的速度是多么令人震驚,開始的時候增長速度很慢,幾乎不被覺察,但是一旦超越曲線的拐點,它便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長。
我的感悟:
①怎么能忽視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術或模式創新呢!如果他們代表未來,必然會蓬勃發展,問題只關乎于進入的時機!有什么比看到爆炸性增長之后才覺醒更讓人捶胸頓足呢?!
②作者在這個部分提出另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是,歷史是以指數級的增長速度增長的,這個結論是統計性結論,我應該記住,未來的發展絕不是以過去的速度進行的。
(2)新技術發展的七個階段
作者把新技術的整個生命周期劃分為7個階段,這7個階段的本質在于說明:新技術在條件成熟以前,不會替代舊技術,舊技術也不會永遠存活。
(3)三種重疊進行的革命
21世紀的前半葉將描繪成三種重疊進行的革命——基因技術(G)、納米技術(N)和機器人技術(R)。
我的感悟:
作者視DNA為一段二進制序列,即從信息的角度看待生命體,這為我打開了一扇從新的角度認識世界的大門,如果生命體都可以最后都可以細分到0和1,那這個世界還有什么不能轉化為信息呢!如果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看做又0和1構建的程序,那么人類一定不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作者比較納米技術與強人工智能時如下說:
第一個前提邏輯是強人工智能將意味著超強的人工智能,而超強人工智能將有能力通過實施完整納米技術的方法來解決余下的設計問題。第二個前提是基于實現強人工智能的硬件要求應與基于納米技術為基礎的計算相符合。同樣,軟件需求將促使納米機器人對人類大腦機能進行非常詳細地掃描,從而完全實現逆向工程人腦。這兩個方面都是合乎邏輯的,很顯然兩種技術是相輔相成的。
(4)希望與威脅
作者在第8章提醒,技術也會帶來危機,考慮到奇點技術,這種危機可能是對整個人類的災難,因此,需要對威脅保持警惕。
重要科技信息摘錄
(1)音樂存儲播放
19世紀中葉,出現了一些留聲機的前身,例如里昂斯科特德維爾的聲波記振儀,這個設備用印刷圖案的方法來記錄聲音振動。1877年,托馬斯·愛迪生結合所有的相關元素,發明了第一臺能夠記錄并重現聲音的設備。改進對留聲機的商業化是非常必要的。1949年,留聲機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成熟的技術,此時,哥倫比亞公司引進了33轉/分鐘的長時演唱唱片,RCA公司推出了45轉/分的磁盤。冒充者是盒式磁帶,它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并在20世紀70年代推廣。盒式磁帶體積小并能夠重新記錄的優勢將代替笨重且易損壞的錄音設備。盡管磁帶具有這些好處,但它不能隨機存取,而且音質容易失真。最終是由壓縮光盤(CD)完成了對老式錄音設備的致命打擊。光盤具有隨機存取能力,而且質量水平接近人類聽覺系統,很快留聲機便過時了。這個技術在愛迪生創造了130年后,就達到了高齡,退出了歷史舞臺。
(2)書籍的發展史
書籍的前身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泥板和埃及莎草紙卷軸。在公元前2世紀,埃及托勒密在亞歷山大創造了規模巨大的圖書館,并且宣告紙莎草出口非法以阻止競爭。古希臘統治者歐邁尼斯二世是怎么創造第一批書籍的呢?他使用山羊和綿羊的皮紙做成書頁,把所有書頁夾于木質封面之間,并通過縫制的方式固定。這項技術使歐邁尼斯的圖書館能夠與亞歷山大的圖書館相媲美。大約在同一時代,中國還創造了竹簡書。
(3)集成電路的歷史瞬間
1965年4月19日,戈登·摩爾在《E1ectronics》雜志上這樣寫道:“集成電子的未來就是電子自身的未來。集成電路的優勢將帶來電子學的擴散,并把這門科學推廣到很多新的領域。”1摩爾通過這些話,宣告了一場勢頭正勁的革命的到來。為了讓他的讀者意識到這個新科學的深遠意義,摩爾預言,“到1975年,國家經濟將建立在一個由多達65000個元件壓縮而成的單硅芯片上。”試想一下這些吧。
需要關注的重量級人物
(1)納米技術先軀:埃里克 · 德雷克斯勒,克瑞斯汀 · 彼得森;
(2)Java語言與SUN公司:喬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