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有孩子的朋友聯系我,說他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特別的貪玩,不知道怎么辦,想讓我幫忙給推薦一些書籍,能讓他的孩子養成從小愛學習的好習慣。
其實,從小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就是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從小讀書,作為中國人,肯定都要是從中文書讀起的。這就不得不說學習語文的事情了。其實,要是一個人從小就愛讀書,那么這個人的語文一定不會學得太差。語文本來是一門特別基礎的學科,可是語文所處的地位也實在尷尬,學生不喜歡但又不得不學,痛苦掙扎卻又不得其法。以致于越學語文覺得厭煩,越覺得無用。可是我們應該明白:一輩子的道路,取決于語文。
作為一個中文系的人,對于我自身的處境我也甚感尷尬。大學的時候,有次別人問我:“你學什么專業的啊?”我回答:“中文系啊。”他特別自然地就接了下一句:“那你真幸福,能天天看小說,不用學習。”當時我心中真的是萬千草泥馬呼嘯而過,但是也只能笑笑說:“還好,只是有時候需要讀小說而已。”但是有天很偶然的看到了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給北大中文系2012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貶抑為‘萬金油’,從政、經商、文學、藝術,似乎無所不能;如果做出驚天動地的大成績,又似乎與專業訓練無關。可這沒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訓練,本來就是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馬行空,逸興遄飛。有人問我,中文系的畢業生有何特長?我說:聰明、博雅、視野開闊,能讀書,有修養,善表達,這還不夠嗎?當然,念博士,走專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覺得他說的話,很好的給中文系的學生正了名。這句話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一輩子的教育取決于語文。
1、準確、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文字很重要
陳平原教授曾談及:“‘母語教育’不僅僅是讀書識字,還牽涉知識、思維、審美、文化立場等。我在大陸、臺灣、香港的大學都教過書,深感大陸學生的漢語水平不盡如人意。”前一句好說,后一句很傷人,這其實跟我們整個教育思路有關。
畢業之后,因為學的是師范,所以很自然地就進入了培訓機構當語文老師,發現我們對于語文的教育思路真的有些偏差,我不想以我淺薄的知識來評價教育,只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們真的有太多不喜歡語文,或者是雖然不討厭語文,但是卻不能準確地使用本國語言。我有一個很愛學習的女學生,她學習成績很好,語文也不差,但是老是找不出來合適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她不是一個個例,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他們普遍都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才會進行閱讀和寫作。結果可想而知,閱讀和寫作永遠是他們翻越不了的“兩座大山”。
準確、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文字,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的大學生都很重要。而
這種能力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課或通識課所能取代的。
學習本國語言與文學,應該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時,此課程牽涉甚廣——語文知識、文學趣味、文化建設、道德人心、意識形態,乃至“國際關系”等。
2、“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
高中的語文課注重自由自在的閱讀,沒有那么多“先修課程”的限制,也不太講究“循序漸進”。面對浩如煙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著讀、倒著讀,甚至反著讀,問題都不大。缺幾堂語文課好像也不會銜接不上。可這正是中學語文可愛的地方,其得失成敗不是一下子就顯示出來的,往往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比如多年后回想,語文課會勾起你無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幾冊老課本,閑來不時翻閱。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語文課很重要,影響學生一輩子,一點都不夸張。讀了《雨巷》,就想看看那個打著油紙傘的江南姑娘是如何在雨中“享受”的,我們很多人之所以會去某個地方旅游,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沒去之前已經讀過關于那個地方的文字,那些文字深深打動了他們,讓他們心生向往。在沒有照片出現之前,人們對某一個地方向往,全倚仗著某些有生命的文字的舞動“引誘”著人們。
語文教學的門檻很低,堂奧卻極深。原因是,這門課的教與學,確實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廣東人煲湯那樣,需要時間與耐心。如何在沉潛把玩與博覽群書之間,找到合適的度,值得讀書人認真思考。
今人讀書如投資,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這一思路,明顯不適合語文教學。實際上,學語文沒什么捷徑可走,首先是有興趣,然后就是多讀書、肯思考、勤寫作,這樣,語文就一定能學好。《東坡志林》里提到,有人問歐陽修怎么寫文章,他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
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見之。”這樣的大白話,是經驗之談。歐陽修、蘇東坡尚且找不到讀書作文的“訣竅”,我當然更是“無可奉告”了。
3、“經典閱讀”與“快樂閱讀”并不截然對立
為何先說“學”,再說“教”?因本國語文的學習,很大程度靠學生自覺。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這門課上表現特別突出。教師能做的,主要是調動閱讀熱情,再略為引點方向。若學生沒興趣,即便老師你終日口吐蓮花,也是不管用的。教過語文,你就會發現,這句話所說非虛。我有個學生,是典型的“好學生”,每天都特別認真的學習,可他從不主動鞋語文作業,都是拖到了最后給語文留一個“落腳之地”在十五分鐘之內完成,所以他的語文一直是我的“心頭之憂”。一點都不想閱讀,沒有積累,語文如何能學好?
說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必須區分兩種不同的閱讀快感:一是訴諸直覺,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華,來得遲,去得也遲。“經典閱讀”與“快樂閱讀”,二者并不截然對立。我只是強調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的目光”。發現什么?發現表面上平淡無奇的字里行間所蘊涵著的漢語之美、文章
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這種“發現”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培育。這方面,任課教師的“精彩演出”與“因勢利導”,都很重要。
講課是一門藝術,課堂即舞臺,單有演講者的“談吐自如”遠遠不夠,還必須有聽講者的“莫逆于心”,這才是理想狀態。
4、太富貴、太順暢、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關于中學語文課以及大學的文學教育,陳平原教授曾說過兩句話:一是請讀無用之書,二是中文系是為你的一生打底子;現在看來,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語文學習與人生經驗密不可分。
為什么要“多讀無用之書”?因為今天中國人的閱讀,過于講求“立竿見影”了。在校期間,按照課程規定閱讀;出了校門,根據工作需要看書。我初中的學生,有很多連教科書推薦的名著都不讀,只看故事梗概,覺得和考試無關的東西從來不看。語文學習,如果不閱讀經典名著,如何理解別人的思想,只是背的話,即使套路再熟,言之無物又怎能考好語文?更不用說學好語文了。所謂“精英式的閱讀”,正是指這些一時沒有實際用途,但對養成人生經驗、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義的作品。
某種意義上,學文學的,太富貴、太順暢、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難興邦,逆境勵志,家境貧寒或從小地方走出來的大學生,完全不必自卑。
5、還得學會獨立思考與精確表達
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單講認真讀書不夠,還得學會獨立思考與精確表達。這里的表達,包括書面與口頭。陳平原教授說:“作為學者,除沉潛把玩、著書立說外,還得學會在規定時間內向聽眾闡述自己的想法。有時候,一輩子的道路,就因這十分鐘二十分鐘的發言或面試決定,因此,不能輕視。”畢業之后,走上工作崗位,和人交往,公文寫作,這個我深有體會。領導有時會發言就讓我給他寫發言稿,發言稿寫完有次領導特別不滿意,把我狠批了一頓。然后我才明白我沒有把領導想表達的意思很好展現出來,導致他被上司批評。所以說語言表達、公文寫作、會議發言具體的論述容或不準確,但強調口頭表達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離十。我們很多人不太會說話——或表達不清,或離題發揮,或時間掌握不好。這與我們的課堂教學傾向于演講而不是討論有關。實行小班教學,落實導修課,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記分數,若干年后,這一偏頗才有可能糾正過來。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語文課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既然沒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學中學大學,對于老師來說,給學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經地義——雖然境界及方法不同。
說到底,中學語文課,就是培養擅長閱讀、思考與表達的讀書人。只講“專業知識”不夠,還必須“能說會寫”——這標準其實不低,不信你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