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在做決策時會左右為難,不知道怎么選擇,應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應該選擇方案A還是方案B。擔心向左走就遇不到想遇的人。選擇了方案A,擔心最后方案A的收益不如方案B。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都面臨著要做大大小小的決策。在我們的一生中也是一個決策接著另一個決策。小時候選擇去游樂場還是買玩具,中學是分文理科,大學時選擇專業,畢業后選擇工作,結婚前選擇女朋友,買房時選擇樓盤,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需要做的決策。
其實做決策有一個終極大招那就是:這件事最壞的結果你能否承擔和接受。
有句詩叫只緣身在此山中,有個詞叫當局者迷。其實做不了決定是因為我們沒找到方法。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決策四步法,從此讓你面對選擇So easy!
第一步:明確時間底線
什么是時間底線,就是指這件事最晚到什么時候必須有個選擇。
比如今天閨蜜跑來和你說她家小孩準備出國的事,家里婆婆怎么怎么反對,老公怎么怎么不支持!這時你可以問她:這個問題困擾你多久了,什么時候必須有一個決定。
這時她可能給你說,自己這些年一直在想這個事情,具體也沒有決定什么時候將孩子送出去,所以最晚什么時候必須有一個選擇她也沒想過。
這樣一來就說明這個事情沒有迫切性,或者根本沒有做選擇的必要,她可能只是來你這里抱怨一下自己對事情的不滿,是來找你吐槽的。
此時,我們的角色就是“樹洞”,正確做法是時不時地“恩、啊、奧”做出回應,然后認同她的感受并給予一些情緒上的撫慰。
周圍總會有一些人將辭職,離婚等掛在嘴上,但從來沒有行動過,這類人來找你時,千萬不要給任何意見,因為他們只是來聊天的。
如果我們自己遇到不緊迫也沒有時間限制的決策,那就去找朋友傾述一下,緩解一下由于不滿現狀帶來的焦慮和壓力。或者將之擱置一邊,有時候不選擇也是一種好選擇。
第二步,明確決策權
要做決定,就要保證我們是有決策權的,沒有決策權的問題不交決策叫適應。
比如,朋友和媳婦的老家不是一個地方,到過年的時候就會遇到到誰老家過年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就會問朋友:你在這件事上的決策權有多大?
答曰不到百分之三十。
那看來在這件事就不用你做決策,你要考慮到是不論女王大人決定去那里過年,你都能想辦法讓自己心情愉悅。
若答曰大概百分之五十。
那你現在先不要考慮去哪家過年,而是考慮以你對自己妻子的了解,你可以做些什么努力讓自己增加決策權。
第三步,探究個人觀點
很多時候,其實選擇已經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但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比如,朋友A和你訴說:說自己現在很糾結,不知道自己現階段的精力分布應該偏重家庭還是偏重工作。
她的工作目前在上升期,但是孩子也還小才一歲半,自己想家庭工作兼顧但是就是總是時間不夠用。
這個時候可以問她:假如現在有一個和你情況相似的女性,孩子一歲半,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她來向你請教:你說我這個階段應該更多的精力放到家庭和孩子呢還是投放到工作上?你會怎么回答她呢?
她不假思索的說:當然要放到孩子身上啦,孩子還小,現在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時期,而且很多習慣的養成,親子關系的培養,自信心的建立都是在這個階段。如果這個階段多陪陪孩子,就可以避免很多成長的問題,如果錯過了,以后出現問題來不及彌補,甚至會造成遺憾。
工作晉升的機會錯過了還可以等待下一個,可是孩子成長的事情過了這兩年是無法彌補的。只要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成長,那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了。
所以,看看,很多時候我們心里都有答案的,只是當局者迷而已。
第四步、跨越選項看目標
當我們不知道要去哪里的時候,對路徑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選擇路徑優劣之前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
我在給咨詢者做職業咨詢時,有的會困惑自己不知道該考研還是公務員還是找工作。
這時我會問他:你現在放輕松,閉上眼睛想一想三年后的今天你在做什么,你的身邊都有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這時咨詢者會回到:我看到自己自信干練的站在講臺上,教室里坐著很多學生,我在給他們上英語課,她們一個個洋溢著微笑。
我會借著問:假如三年后你想做老師的話,那以你的了解這個職業對工作者有哪些基本要求呢?你現在具備哪些條件,還差哪些條件呢。
這時咨詢者就會回答:我知道了,我要考研。
所以,當我們可以跨越選項看到目標時,我們就能清晰的評估目前這些選項與自己的關系。而且要強調的是有時候不去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走著走著可能就會遇到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