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明只有一個兒子,叫張小明。張小明的媽媽劉桂芬最喜歡說張小明是飯桶了。
其實,上小學中學的張小明成績并不差,雖然在學校不算尖子生,但成績整體是好的,總在班級前二十名,而且張小明的體育成績美術成績音樂成績也好,是個綜合實力好的學生。
可是劉桂芬就是喜歡說張小明是飯桶。
小學畢業的時候,張小明還沒有滿十三歲,他一頓飯就吃三碗,還要加上很多塊肉已經一盤子青菜。飯桶這個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初中畢業的時候,張小明快十六歲了,正是長高長個兒的時候,吃一碗小面從來沒有二兩三兩這樣的說法,一般都是四兩,也就是兩碗二兩小面。張小明愛打籃球,打完一下午的籃球,通常都是半斤小面。
張小明對于這個稱呼也只能逆來順受,就算他不想接受,又有什么辦法呢,爸這樣喊,媽這樣喊,他不對自己這樣喊就是了。他除了接受,只能接受。
到了高三,張小明在班里做最后一排,一米七九的個子,本來是備戰高考的時間,卻經常被那些只想拿高中畢業證的同學拉去打籃球。
高三下期,可把張大明和劉桂芬忙活壞了,為了高考也是蠻拼的。平時的飲食,都是在合理的情況下能有多好,都是高蛋白高營養的,強壯身體,補充精力,提高腦力,幫助睡眠。由于張小明熬夜寫作業一般都很晚才睡,所以晚上由張大明提醒張小明該睡覺了,早上是劉桂芬叫張小明起床。
高三最后一學期,張小明幾乎把所有對長身體有用的食物吃了個遍,牛奶,雞蛋,魚頭,海魚,雞肉,牛肉,菠菜,五谷雜糧亂七八糟應有盡有。
按劉桂芬的說法,金山都給吃沒了一個角。
高三畢業,張小明考起了外省的一所重點大學,計算機專業。暑假過了一半,張小明就提上行李箱坐上火車到學校報道去了。
不過從奮戰高考開始,直到張小明搭上火車,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張大明和劉桂芬硬是沒有喊過一聲飯桶,不過確實還是,張小明的大胃口在這段時間變本加厲了,吃飯的樣子給人債主上門的感覺。
二月份,張小明回到離開半年的家,寒假二月沒有積雪,春天要來了草也開始長了。
一進門,房間里就有一股怪味,一股餿味。
“家里怎么了,爸媽?”坐在老舊的沙發上,張小明問。離家的日子,張小明沒有長高,但是舉止談吐都成熟了不少。
“家里有個飯桶。”張大明說。
“都是過去的事兒了,現在還提,干嘛啊!我已經是大人了。”張小明說。
“家里本來就有個飯桶。”劉桂芬說。
“家里怎么有股餿味啊?”張小明動動鼻子嗅嗅味道,確定房間里有個味道。
“飯菜餿了唄!”張大明說。
“飯菜餿了就倒掉唄,這樣子能吃嗎?”張小明把屋里看了一遍,卻沒有看到餿味是從什么地方冒出來的。
“有飯桶唄!”劉桂芬說。
“媽,你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你媽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張大明說:“我是床前明月光,閑時憶過往。”
“得,我大學還沒畢業呢,爸媽,你們也別大學畢業了。傷不起,真的傷不起。”張小明說:“這味道到底是什么地方來的?”
“去廚房看看就知道了,廚房里有飯桶。”劉桂芬說。
“媽,多久的事兒啦!”
張小明到廚房一看,灶臺上果然有個木桶,里面是每天的剩菜剩飯,顏色都變了,一股餿味空中飄著。這就是所謂的飯桶,這就是傳說中的飯桶。
張小明正要問為什么,爸爸張大明和媽媽劉桂芬來到了身后,張大明手落在張小明的肩膀上,說了這么一段話。
自從張小明走后,張大明和劉桂芬在家里時常覺得心里空蕩蕩的,家里少了一個兒子,也少了一份牽掛,家里少了一個飯桶,也少了一雙碗筷。時間久了,思念難熬,回憶不斷,干脆就在家里弄了個飯桶過來,專門裝剩菜剩飯,算是紀念張小明這些不在家里的日子。
張小明被弄得哭笑不得,怎么看眼前的飯桶都有到了到靈堂的感覺。
終于,張小明笑了出來。
“好吧,這一個月,你們的飯桶兒子回家了,爸媽!”
快閃小說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