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合
你想在社交或職場取得人際溝通更好的效果嗎?我來講四個道理,讓你錦上添花。
第一個道理,價值觀無所謂對錯
什么是價值觀?就是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例如下面這張表格,你也可以按自已的想法排列順序:
沒有標準答案,十個人就有十個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的重要的事情。每個人的價值觀是由他不同的經歷和存在所決定的,無所謂對錯。
你想當官,你想發財,你想事業輝煌,你想過好小日子……都無可非議。
有一個農家子弟兵,敬重領導、吃苦耐勞,但有一次打了個小報告,被兩個干部子弟兵打了一頓。農家子弟說,我就是想提個干部,把”草鞋”換成皮鞋。干部子弟理解了農家子弟穿”草鞋”的不易,后來他們成了朋友和兄弟。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為什么在農村比在城市難,因為農村家庭的人不得不重視養兒防老,多子多福。如果你隨意批評他們觀念落后,你就會與他們格格不入,話不投機。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的領導,你應該學習一點需求層次學,對處于不同需求層次的人,比如說對想當官的、想發財的、想”小資”的,分別用不同的動力源去激勵他,千萬不要張冠李戴,更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不要以為自己是一個工作狂,別人就都愿意當工作狂。
目標和行動是可以統一的,思想和觀念是不能統一的。比如說參加皮劃艇運動比賽,我們目標是爭第一,行動也必須一致。但為什么要參加皮劃艇比賽,每個人的動機都可以不同,譬如你是為國爭光、我是想得到一筆可觀收入、他純屬是為了興趣愛好,誰都沒有錯,只要圍繞一個目標,統一行動就夠了。
只要你從內心理解和尊重別人的價值觀,你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
第二個道理,會聽比會說更具魅力
在社交場合,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當然是非常受歡迎的,但你不可能總是扮演主角,似乎大家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如果你當我的聽眾,我就當你的聽眾。
我們知道偉大的列寧同志演講口才超群,但有一次他在接待一位外國學者時,給這位學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恰恰不是列寧超群的口才,而是他真誠的傾聽。
傾聽是一種承諾,是對說話者的尊重,不懂得傾聽的人是令人生厭的。積極的傾聽,人們通常會報以好感甚至感激,欣賞你、愿意與你相伴,你就交了”好運”,成功來得會更容易一些。
那么正確的傾聽態度是怎樣的呢?
眼晴要注視。適當的目光接觸,當然不是死死盯住。切忌不要走神,不要東張西望,如果你有看鐘表或手機的習慣,最好忍一忍。
身體稍稍前傾。“角度表明態度”,以坐姿90度為準,角越大會越顯得不尊重,角度小一點會讓人感到恭敬和親切。注意哦,與你的言辭相比,人們會更相信你的肢體語言。
不要任易打斷。別人正在表達,你最好聽到一個完整的信息,不要輕易打斷,當然可以適時提問,以弄清講話內容。
適當給予反饋。保持沉默并不是真正的傾聽。你可以一邊聽,一邊給對方一些語言或非語言的反饋,比如不斷點頭,或發出”嗯””是的”等語氣或語言,必要時用簡短語言復述或澄清確認對方的意思,然后及時、誠實或委婉地表明你的態度。
傾聽還有真傾聽、假傾聽,如果你是真傾聽,會讓傾訴者感到無比的舒適,他會把原來不打算說的話,鬼差神使的告訴你,而且會對你留下美好的印象。你真傾聽的次數越多,你的人際關系就越好。
第三個道理,熟練表達完整信息的人就是高手
在關鍵時刻,在要緊的人物面前能成功的表達,是多么的重要!
馬修.麥凱等著的《人際溝通技巧》告訴我們,基本的表達方式,就是表達你的觀察、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需要。
觀察。說出你感官告訴你的東西。比如,”我離開北京那天,天很熱“。
推理。是你對觀察結果的總結。比如,”我認為地殼會不斷的爆炸,坍縮”。
感受。分享感受是建立親密關系的基礎,人們會更加理解你幫助你。比如,”我覺得讓你下不了臺,這讓我很苦惱”。
需要。想保持親密關系,卻不表達你的需求,就像開車沒有方向盤。比如,”你能在七點以前回家嗎?我想去看電影”。
觀察、推理、感受、需要這四個方面,就是應該表達出來的完整的信息,你不妨對照這四點,來測定一下自己傳遞的信息,是完整的還是不完整的?
當你表達的信息不完整時,就容易被混淆、誤解。
比如,父親用尖酸的口氣對女兒說,”你每年探親都帶一個不同的男人回來,我不明白你怎么老是換男朋友”。這樣的表達就是把推理和觀察混雜在一起的,效果肯定不好。完整的表達應該是:”你每年回家帶的人都不一樣(觀察)。久了會不會麻木不仁(推理)。我剛喜歡上你的男朋友,就見不到他了,讓人擔心失望(感受)。我希望你能認認真真找一個終身伴侶(需求)。
顯然,完整的表達更容易被接受。
表達完整的信息也需要認真準備和練習,做到知己知彼。
知己,即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確定我之所察、所思、所感、所需到底是什么?可以做一些事先排練,甚至可以在腦子里一遍遍復述你要說的內容,直到每一部分信息都變得一清二楚,漸漸地你就會從容不迫地表達完整的信息。
所謂知彼,即在表達任何重要的信息之前,都應該做溝通對象分析:對方的狀態如何?他或她正忙著、痛苦著、在生氣,還是準備傾聽?如果你的朋友剛剛失業,他就可能不愿意聽你抱怨工資低。知彼還意味著,你在說話的時候要時刻注意聽者的反應,面部表情、目光接觸和肢體語言。
當你能夠得心應手地表達完整的信息,知己知彼,就離百戰不殆不遠了。
第四個道理,交流需要有舒適的節奏感
一個令人滿意的討論會或聚會,溝通交流節奏也是非常重要的。說多說少,說快說慢,跟誰說不跟誰說,說家事兒還是說國事兒,大聲說還是小聲說,你是決定當一個聽眾還是當一個演講者……這些都是需要拿捏分寸的。
有些人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演講者,讓人覺得有點可笑;有些人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聽眾,讓人不會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有些人總是津津樂道自己的話題,讓人感到乏味;有些人總想打探別人的隱私,讓人感到發窘;有些人總是跟旁邊的人說悄悄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些人總愛打斷別人的話,也讓人感到發惱。建議你順便觀察一下,語速與一個人的地位和氣場往往成反比哦,即語速越慢的官兒越大,反之亦然。
如果你在社交場合是一位參與者,就要把握好你自己的定位,象一名合唱演員一樣,唱好自己的聲部,發出和諧的聲音。
如果你在社交場合是一位組織者,你就要像合唱團的指揮家一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恰當地把握現場溝通聲音的多少、快慢和高低。對于愛搶拍子的人要給予適當的”打壓“,對于總慢半拍的人要給予適當的激勵,總之要讓合唱團里的每一位歌手都進入狀態,都發出靠譜的聲音,抑揚頓挫恰當巧妙,共同演奏出人際溝通中美妙動聽的協奏曲。
快過年了,交際應酬一定不少,愿大家通過良好的人際溝通,歡樂祥和,好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