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最近又重讀《得未曾有》,感到收獲很多,尤其是桑濟嘉措這一章。24歲的藏族僧人,對生活和生命的感觸,高于他的年齡很多。人的心智成不成熟,不完全是年齡和經歷塑造。一顆敏感的心和覺悟力,就以足夠。
在我的感受里,他是一個少年,少年的眼,少年的心,生成的少年看世界的樣子。看他說,“外界可以變動或者影響我們,自己的心要能夠應付。心不能受限于它們的i影響,心要超越那些”時,心里就汩汩地淌出溫良的水……佛教里說的超越就在于此吧。
有些觸動的句子,摘錄如下;那些沒觸動的,還需要生活歷練啟發吧。
愿我們都能心懷菩提與善意,過好當下凡俗生活。
摘自《得未曾有》
【渡過輪回夢海】桑濟嘉措
我生活在佛陀的覺悟里,行走在自己的夢里,我想用這些貝葉經書,做一只船,離開輪回苦海。
音樂沒有解釋任何東西。一本書也沒有解釋任何問題。問題都是自己的,它只是給你一面鏡子,是你自己在解釋。姻緣也是自己的欲望招來的。當我什么都沒有,享受一種禪修的狀態,也很好。作用有各種可能性,對人的影響不一樣。每個人從佛陀的話中得到的信息也不一樣。
我們不是獨立的,生存依賴于任何條件,而且之間的關系并不固定。幸福、情緒、感受要依賴于自己的身體,身體本身是不自由的。需要喝茶、需要睡覺,需要更多。這些都是條件,都不確定。所以其實人無法得到真正的自我滿足。
外界可以變動或影響我們,自己的心要能夠應付。心不能受限于它們的影響,心要超越那些。
如果一個人與你認識的概念不一樣,對同一個詞的理解不一樣,交流就需要一些時間。我會希望先弄清楚,對方說得無常和我說的無常是不是一樣的。或者說一個詞是不是跟我說的是一樣的,然后再去討論。
當他們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死去。當他們死去的時候,如同從來沒有活過。也就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沒有保持警醒和竭盡全力,死去的時候則一無所獲,生命如同虛度。
很多人在活著的時候,幾乎從來不會考慮自己會面對死去的一天。
有一個決定,要試著去做。有強大的決心,就會找到自己想要的道路。你的相信會改變當時的困境。
事實上想要更舒服的生活不一定需要佛教。只有具備了出離心,你會選擇佛教。想要獲得內心的安寧或健康的身體,不需要佛教,去學瑜伽也可以。
應該為自己的心去做一些事,事情改變心也會跟著改變。團隊和別人都在改變,我們很難控制一切,如同太陽每天都在升起,但有時會被云擋住。所以要先為自己著想,選擇讓自己開心或是甘愿的事情。不然會引發更多的困惑和憂慮。
一個真正的智者,如果內心達到很高的層次,可能不持戒而是完全超越它。真正尋求整理的人會超越道德和人為的范疇,覺得那一切都是局限的。但一開始要遵守界限,沒有遵守就不可能打破。
很多人在負面的感受和遭遇之后,給自己建立起一座城堡,一堵墻。認為我與你不是一類的,可以試著給予幫助,但彼此之間是有隔膜的,不會給予信任。我不希望自己是在城堡或盔甲里面的人,使用不信任或者很冷酷的方式,如果精神上有一面墻的話,那也只應該是自己的慈悲心和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