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上的一段文字

人類有一種能力,就是把自己因為錯誤偏見而形成的觀點,解釋得冠冕堂皇,自我合理化。“很多時候,我們在重組自己的偏見時,以為是在思考;在重復以往的錯誤時,以為是在堅持夢想;在消極荒廢時,還以為是在放松;在傷害別人自尊時,還以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時,還以為是在堅守;在隨便放棄時,還以為是在選擇;在不思進取時,還以為是低調。”

但是人工智能用概率來思考問題,切斷了過去的經驗,每一步決策都是獨立的。在這一點上,那些強大的人,也就是有富人思維的人,和人工智能很像:

第一,科學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而不會說老祖宗、先知已經告訴了我們全部真理。科學追求的是可證偽性,愿意、甚至追求被別人證明說“我錯了”。

第二,科學實事求是,只看邏輯、證據,不在意觀點提出者的背景和尊卑。你就是大師,你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你就是過去一貫正確,那又怎樣?現在錯了也是錯了。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所謂保持饑餓,就是保持對世界探索的熱情。而保持愚蠢,就是不斷放空自己回到原點,放棄一切經驗和存量,像個傻子一樣,只在這一點上思考。

曾國藩也說過話,“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說的是一個意思,曾國藩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喬布斯。不讓過去的經驗影響現在,也不讓未來的妄念影響當下,只純粹地關注當下的目標。

做到這個很難嗎?很難,因為它和我們在億萬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直覺和本能正好相反。牛人之所以牛,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和直覺、本能相對抗。

叔本華說:“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并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馬克?吐溫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真相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

原來,“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不計入成本的,但恰恰在心理學上這個成本經常會被放大,造成了各種猶豫、糾結和功敗垂成的結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