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ct Disc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CD,記得在2000年前后,當時MP3還未普及,IC當時聽音樂、歌曲主要靠購買CD。CD一般來說是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的簡稱,翻譯成中文大概是緊湊型數字音頻盤的意思。最初由飛利浦和索尼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紅書(Red Book)的形式聯合發布,在1987年被標準化組織IEC接納為正式標準,編號為IEC 60908。這個標準最近一次修訂是在1999年。飛利浦和索尼出版了一系列以顏色命名的標準,全部都是關于Compact Disc的,紅書(Red Book)就是其中描述數字音頻CD的一本。
IEC 60908整個標準還是挺繁雜的,我們只關注其中的編碼部分。簡單來說,存放于CD中的音頻編碼標準就是聲音通道數為2、采樣精度16位、編碼格式為線性PCM、采樣率固定是44.1KHz。
PCM Adaptor
在紅書(Red Book)發布之前的1970年代,還存在著一種錄音設備叫做PCM適配器。故名思義,它把模擬的音頻信號轉換成數字的PCM編碼,并提供錄制到視頻存儲設備上的接口。為什么音頻和視頻攪和在一起?因為當時已有的音頻存儲設備帶寬不夠大,不足以提供16位的PCM數字音頻的存取帶寬,這個帶寬大概在1M~1.5M bit/s,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高”的帶寬,只有視頻存儲設備才有如此高的存取能力。PCM適配器把音頻數據按特定的視頻格式打包,從而可以借助于已有的“高帶寬”視頻存儲設備實現音頻數據的存取。
好吧,回憶一下我們之前在創刊號的問題:為什么CD的采樣率是44.1KHz?到這里,已經非常的接近問題的答案了。那就是任何新事物都要尊重傳統的力量。放到這里,那就是音頻CD的采樣率沿用了PCM適配器的采樣率,而PCM適配器的采樣率還要能夠兼容視頻存儲設備的特定要求,以便利用現有的視頻存取設備來存取其中的音頻數據。
Video Format
當時大量存在的視頻存儲設備主要支持兩種視頻制式,一種是25幀制式(稱為CCIR 625/50,也叫PAL),一種是30幀制式(稱為EIAN 525/60,也叫NTSC)。當時世界上有電視普及的國家按這兩種制式分為兩個陣營。首先看30幀(即60場)制式,這種制式的一幀中,可利用來錄制音頻的視頻行最多能有490行,分到每一場(Field)就有245行。在每一視頻行可以平均存儲3個音頻采樣點,那么音頻出現的頻率就是60*245*3 = 44100。這就是44.1KHz采樣率的由來的原因之一。
同樣在25幀(即50場)制式中,最大可利用的行數是588行,分到每一場有294行,同樣每一行存放3個音頻采樣點,那么音頻采樣率就是50*294*3 = 44100 。這樣的音頻采樣率可以保證對兩種視頻制式的最大限度兼容。
Prime Numbers
還有一種解釋說明采用44100Hz的原因是,44100可以分解成2、3、5、7四個最小連續素數的平方的乘積。聽起來有些神秘主義的傾向,IC推測這些素數因子有助于系統實現時的頻率合成。
Symphony No. 9 (Beethoven)
還有一種更為傳奇的說法,就是最初的CD設計團隊發現,如果用48KHz的采樣率的話,一張CD放不下74分鐘版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而采用稍小的44.1KHz,則剛好可以放下。IC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兒太傳奇太浪漫了,信不信由您。
好了,看到這里,想必您對CD為何采用44.1KHz的音頻采樣率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可以看出,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明和發展,都離不開對已有技術的依賴、消化和繼承。任何創新都不是憑空從頭腦中誕生的,而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走出來的。這是IC在這個問題的探索中獲得的最大感悟,與諸君分享。
敬請持續關注【IC.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