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
各種關(guān)系之中,有一種常見的關(guān)系——比較。
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丟,有了比較,就有了各種高下之分。
于是,很多人被各種各樣的比較所裹挾,迷失了自己。
而真正的價值,只有跳出比較的怪圈,才能看見。
這,便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修行。
【一】
有位做哲學研究的老師分享了這么一段經(jīng)歷:
在某次飯局上,他遇上了一位據(jù)說身價過億的大老板,寒暄介紹之后對方立馬就問了一句:你們老師一年賺多少?
他如實回答后,對方又問:你學哲學有什么用嗎?
這樣的氛圍很讓人尷尬,于是這位老師直接回答:沒什么用。
那位大老板聽了,更加志得意滿的說:你信不信,我跟你一起走到街上,找小姑娘。問十個姑娘,至少有八個,嗯,起碼得有六個會選我。
這位老師淡淡說了一句:你為什么不能更自信一點,堅持說八個姑娘,或者九個姑娘呢?沒必要改口啊!
大老板瞬間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開始打哈哈:沒別的意思,開個玩笑,開個玩笑。失禮了,失禮了,我先干為敬!
說著就自罰了一杯。
那位老師講完這個故事,補了一句:這可不是抖機靈,而是我真不想跟他做比較。其實,我很同情他,這位仁兄憑借自身努力在他的領(lǐng)域大獲成功,在得到市場和資本認可的前提下,還那么不自信、還那么渴望別人的認可,真的好可憐喔!
我深以為然,放眼望去,那些熱衷于比較的人,且不論才華高下、富貴與否,都有一個過不了的坎——與自己和解。
因為無法與自己和解,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的比較來證明自己:比資歷、比成就、比能力……努力去追求成功,甚至不擇手段、不惜代價,而在當代最容易比較的就是錢了。因為錢是可量化的、公認的標準,賺得多一定比賺得少要好、有錢一定比沒錢要好。
然后呢?
這個問題足以震住很多人——升官了,然后呢?成功了,然后呢?發(fā)財了,然后呢?
然后就陷入了這樣的循環(huán)里,疲于奔命。
確實,這真的好可憐,且不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遭遇挫折和打擊是難免的;關(guān)鍵在于比是比不完的,把自己有限的資源投入無限的比較里極不明智,這大好的歲月時光,非得分個高下,累不累啊!
【二】
過年,總會遇上一些所謂的親戚,熱衷于向你打聽每個月賺多少錢。
我的回答是:差不多夠花,夠花。
倘若有不識相的繼續(xù)追問,那就得用些技巧了:
比如吐槽一下物價、房價漲漲漲,說從前的生煎一塊五就能買四個,現(xiàn)在買四個要八塊錢了;郊區(qū)一套小破房也要上百萬,靠工資不知道要什么時候才能買……諸如此類,說得越具體越好,務必要聲情并茂。
基本上關(guān)注你賺多少的人都會被這樣的話給帶走,反正這樣的親戚見面機會也不多,能聊的時間也不長,所以這是個非常管用的方法。
因為熱衷于向你打聽每個月賺多少錢的人,并不需要知道你賺多少。他們問題實質(zhì)的指向,不是你回答的那個數(shù)字,而是期望在你答案的數(shù)字里,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時定位自己所在財富階層的坐標。
有這么個說法:幸福就是比老婆的妹夫多賺1000塊錢,這些打聽你賺多少錢的人想要的就是這樣的”幸福“。所以,當你和他一起吐槽抱怨的時候,他感受到的便是:原來你并沒比我好到哪兒去呀!這么計較,我天天早上吃生煎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他們想要的效果達到了,問題就不再重要了。
從他們的問題里,可以看出他們是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既慌張,又焦慮,內(nèi)心充斥著不安,迫切需要一些尊嚴,卻并不想做出什么改變的人。他們熱衷于耍小聰明,相信各種陰謀論和算計,視野窄,看問題簡單、粗暴,帶著渾身銅臭味兒的淺顯邏輯。
坦率的說,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極其無趣的,尤其對自己而言。當然,請對他們表示同情和憐憫——因為你改變不了他們,不得不以回避的方式避免被他們改變。
【三】
從小就知道,有個非常討厭的人叫“別人家的孩子。”
他字寫得比我漂亮,成績比我好,衣服比我干凈,勞動比我勤快,待人比我有禮貌……
老師和家長常常會把他請出來,有時候是具體的某個人,有時候不是,總之,他的出現(xiàn)會讓我心生厭惡和嫉妒。
所有情緒都有正面價值,比如這份厭惡和嫉妒,能給人提醒并能促進行動,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而我們成長的很多時光都處在靜態(tài)的環(huán)境里,就那么點事要做、就那么幾門大家都學的功課,每個人的滿分都是一樣的,一個班級、年級的排名也都清清楚楚……于是,這樣的激將法多少有點用,尤其對于像我這樣混在中不溜秋的人,激一下,就能往上跳一跳。
可回想起來,那些似乎看得到的進步并沒讓自己快樂過,因為總有人比我更好;讓我心生歡愉的卻是當初的一位代課老師,給我推薦了一些“閑書”,其中不乏名著經(jīng)典,只是語文課本上沒見過。
“書上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可能和對錯都沒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你從中收獲了什么。所以,要多讀書,多思考。”這段話言猶在耳,正是他帶我走進了閱讀的大門,不是為了什么考試,也沒什么具體的目標,更和“別人家的孩子”無關(guān),這份熱愛給了我一份美好的習慣——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裝出來的。
似乎就在那個時候,開始漸漸認識到世界是動態(tài)的,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于是也就不再熱衷于各種比較了。而隨著經(jīng)歷和閱歷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感受到比較的弊端——容易讓人焦慮、盲目、傲慢或者膽怯。
大概得感謝如今的時代吧,變化太快了,穩(wěn)定越來越難。適應變化,就需要更遠的視野,去關(guān)注真正的價值所在,而這,就必須穿過重重關(guān)系的迷霧,而其中最大的阻礙莫過于“比較”了。
誠然,類比是一種迅速了解事物的方法,但只是開始。這便是我一直告誡自己的——對人對事盡量別比較,很多因為真的不知道,更多因為真的不需要知道。
學著跳出比較的怪圈,是一種修行。漸漸去破除執(zhí)念、去接受自己、與自己和解;去沉淀,感知發(fā)生的美好……由此,得到的是平和的幸福和行動的能量。憑著這份自信和從容,在充滿未知的未來面前便有了擁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