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屏幕崛起的時代,凱文凱利說了。
為什么是屏幕?因為屏幕太方便了。屏幕相對于書籍的便利性相信大家都體驗過:書所包含的信息有限,而屏幕蘊含的信息幾乎無窮盡;書中的內容只有靜態的圖片和文字,而屏幕展示的內容卻有動態的視頻和音樂;書一經印刷成型后里面的內容便無法更改,而屏幕中的信息可以隨時更替。
這些壓倒性的優勢使得屏幕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被屏幕包圍。
想想吧,我們一睜眼,拿起手機,盯著手機屏幕;上班坐地鐵、乘公交,也有車載屏幕;到了單位,用電腦工作,還是屏幕。
屏幕的崛起成為了必然。不過,這種趨勢所帶來的卻不僅僅是便利,更會產生許多意料之外的后果。
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么屏幕的崛起會帶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呢?屏幕不過是一種傳播信息的媒介,只是一種載體而已,真正重要的應該是信息本身才對吧?
恰恰相反,傳播信息的媒介有時候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就像文字最早是刻在石頭上的。
刻在石頭上的信息傳播不易,流傳范圍很窄,信息本身也被固化,很難出現更新換代。后來,媒介由石頭變成了竹片、織絹、紙張,最后變成了書籍。
信息流通的成本在一點點下降,而人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將其進行雜交和變異,然后產生出新的信息。信息傳播的速度越快,新信息誕生的速度就越快。而我們人類今天所有的發展都是由信息的發展所帶動的,每一次傳播信息的媒介出現革命性變化的時候,也是我們人類發展出現劇烈變革的時候。
現在,傳播信息的媒介又將出現一次巨大的變動,由傳統的紙張變為屏幕。這一次,信息傳播的成本將無限接近于零,這一次,給我們世界所帶來的變革也將是前所未有的。
凱文凱利在書中展現出了屏幕崛起所帶來的四種可能的變化:思維方式的改變、閱讀的社交化、書籍的碎片化和創新的大爆發。
1、思維方式的改變
書籍培養人深入地思考,而屏幕則鼓勵功利性的思考。
看書一般是一個人的事情,如果遇到晦澀難懂的地方只能靠自己鉆研,不斷嘗試新方向去思索答案,這種閱讀方式鍛煉了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了人們去主動分析高深、艱難的問題。
而屏幕上閱讀則是互動,難以理解的地方,一般都會有帶著超鏈接的注釋,可以直接看到詳細的注解,這種方式方便了人們的理解,讓知識能容易被人吸收,人們也越來越喜歡簡單易懂的知識,繁雜難懂的東西越來越找不到受眾,“太長不看”是民眾們送給長文章的墓志銘。
這兩種閱讀方式培養出了不同的頭腦。在過去,書籍培養出的人們精于分析,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最杰出的英杰們用強大的分析能力將世界的秘密一點點挖掘出來。
這些世界的秘密變成了人類能駕馭的力量,打造出了我們今天開的汽車、乘的飛機、玩的游戲等等這些我們今天能享受到的一切。
而現在,屏幕培養出的人們更容易在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快速將不同的理念結合在一起,屏讀的時代是連接知識的時代。
2、閱讀的社交化
看書是一個人的事,而在屏幕上讀書可以很多人一起互動。
看書往往都靠自己一個人研讀,一個人標注,一個人思索。
書籍上的旁注凝聚了讀者的思緒和感悟,但這種旁注在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
而屏幕上的閱讀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分享這些讀書的感悟,我們可以從我們尊敬的人那里訂閱他們做下的旁注。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現在,屏幕的崛起賜給了我們直接窺視“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機會。
3、書籍的碎片化
過去的書籍是完整的,它是以本為單位來計數。
而屏幕把書籍打成了碎片,書籍變成了以詞句為單位的碎片,這些碎片游離在書籍之外,相互鏈接、重新混合。書籍在屏幕的作用下變得不再一成不變,變成了動態的事物。
凱文凱利預言,在將來會出現一個覆蓋所有知識的圖書館。
我們已知的所有知識都可以記錄在其中,那是民主的圖書館,會向所有人平等開放,在汲取知識的機會上人人平等。
4、創新的大爆發
以上三種變化都促進了創新,創新在本質上就是不同類別知識的融合,把完全不同的知識糅合在一起就成了新生的知識。
思維方式的改變給了人們創新的動力,閱讀的社交化給了人們創新的機會,而書籍的碎片化則給了人們創新的基礎。
創新不是像人們認為的是非常高深艱難的事情。就像特斯拉的馬斯克。
他已經建造出了發射以后能原地返回的火箭,現在又打算建造時速1200公里的超級高鐵,比現行高鐵的速度要快三到六倍,這種大膽的理念從何而來呢?馬斯克說,這不過是把做火箭的理念與鐵路結合起來罷了,火箭豎著都能上天,為什么就不能橫著飛呢?
先不論實現這種想法的成本與技術難度,這種跨界理念的融合就是思維上的創新。如果沒有制作火箭的思維,那做火車的還就是按照原來做火車的方式去一點點提高速度,而將火箭思維用到火車的領域就是另辟蹊徑,完全從另一個方向去探索答案。
結語
屏幕崛起的時代帶來的是知識的連接與創新的爆發,對于我們個人的意義就是獲取和吸收知識的門檻越來越低,將來是人人都能成為博物學家的時代,人人都能創新的時代。善于分析、專精一門知識的人才在任何時代都很重要,但專精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創新的門檻并不高。
對于我們普羅大眾來說,將知識進行混合雜交從而創造出新的知識比專精一門知識更容易創造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