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歡。
【題記】
在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隨著葡萄牙人與印度妻子的密切接觸,日漸印度化的不僅是男人們的服飾裝扮;還有來自葡萄牙美味的發酵面包、誘人的雞蛋蛋撻、精美的香甜蜜餞……都開始帶有濃濃的印度風味。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飲食文化交融深入之處,是在一個家庭的內部……
【葡萄牙人的印度化】
長居印度的葡萄牙人被稱為casados:商人、金錢經紀人、商店主和工匠。他們有的是為了發家致富被吸引到印度來的,也有在印度娶妻生子已經定居的士兵和水手。大多數casados的妻子,要么是改信基督教的印度女子,要么是葡萄牙父親和印度母親的混血兒。由于與印度當地人親密接觸,這些casados已經接受了許多印度風俗。
男人們摒棄了長及膝蓋的緊身長筒襪,改成穿一種叫做坎達勒的馬褲,或緊身上衣配絲綢寬腳褲,或者把褲子垂到腳踝處。在當時的歐洲,人們幾乎不洗澡,換干凈的內衣前會用一件舊的亞麻內衣擦拭全身。而印度的葡萄牙人變得異常干凈,他們每天至少洗一次澡,時常更換內衣。女人們如廁后也會洗澡,這些都是歐洲人少有的習慣。
女子大多身著薄如蟬翼、幾近透明的印度服飾,腰間和裙上圍著細鏈飾,光腳或穿著色彩艷麗的拖鞋。她們恪守閨訓、出門時帶著面紗,據說妻子們整天嚼著萎葉果,用甜香的香水和檀香來擦浴身體。
在道德上,葡萄牙人接受了購買奴隸的惡習,奴隸們像羔羊一樣備受欺凌,奴隸中的少女甚至會被強奸之后再賣掉。在宗教上,他們已接受了印度教妻子對于純凈觀念的行為;比如喝酒時他們會將酒杯舉到高處,不用嘴去碰酒杯,也絕不會濺出一滴。這種技巧能確保他們不會接觸到其他人的唾液。他們在飲食上的純凈觀念與他們對待奴隸的方式相互對應,著實令人發笑。
大多數葡萄牙人的后代,由印度母親按印度方式撫養長大。女人們喜愛米飯,而不愿吃面包;她們寧愿用手吃東西,而不愿用勺子。招待客人也保持印度風俗,男女分席,先伺候男人吃飯,再自己吃剩余飯菜。來自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生約翰·佛賴爾覺得,她們不愿與客人同桌吃飯的行為會讓人不悅,但還是對她們的烹飪手藝由衷贊嘆。美味可口的腌芒果、精致細膩的肉食,各種湯羹和燉肉不僅易于消化,也讓人在津津有味中獲得美妙的飲食快感。像大多數移民一樣,來自葡萄牙的男人們也將葡萄牙的家鄉菜引入印度。在葡萄牙與印度飲食相互交融中,出現了眾多美味的食物。
【食材菜肴的融合】
葡萄牙的飲食文化受多種因素影響。伊利比亞半島出產小麥、豬、羊、橄欖油和各種葡萄制品。葡萄牙當地的烹飪食材,結合了眾多文化的食材和配方。猶太人和摩爾人從近東引進了大米、杏仁、石榴、柑橘和糖,歐洲人在亞洲的香料貿易帶來了黑胡椒、丁香、桂皮等重要的調料;哥倫布航行后引進了美洲的新奇特產,如番茄、土豆、玉米、腰果和火雞。眾多食材和烹飪技藝在葡萄牙融合出一流美味的佳肴,比如用丁香、桂皮、黑胡椒、藏紅花以及少許醋慢煮,再用碾碎的杏仁調制成濃稠湯汁的燉雞。
印度南部出產稻米,還有小豆蔻、胡椒、丁香等香料。歐洲人拉爾夫·費奇曾對胡椒藤做過詳盡的描述:“胡椒藤就像常春藤,要順著樹或者桿子攀緣而上,才不會腐爛。剛摘下的胡椒是綠色的,經過太陽曝曬就變成黑胡椒?!备鞣N香料使醬汁變得粘稠。與此同時,阿拉伯商人從非洲引進帶有酸味的羅望子,海岸邊的椰子林出產的椰子汁是許多醬汁的基本材料,而碾碎的椰子可以增加粘稠度。這兩種烹飪風格結合起來就產生了果阿菜的特殊風味。
【面包甜點的創新】
印度南方人會制作未經發酵的小麥薄煎餅,但更愛吃碾碎的米和兵豆發酵后制成過的松軟大米面包。這種面包可制作成不同的種類,有的松軟膨脹、吃起來會扎扎作響,像油炸圈餅的黑綠豆餅(idli);有外焦里嫩、浸在小豆蔻椰子汁中的艾帕姆(appam);還有薄薄的、裹著不同辛辣蔬菜餡料的都薩(dosa)。
但印度的葡萄牙人依然特別懷念經過發酵的小麥面包,這不僅僅是源自食物的味道,更是由于這種食物是16世紀歐洲宗教的象征;定居點的葡萄牙人有非常多的天主教傳教士,而小麥面包是唯一可以慶祝彌撒的東西。
在印度沒有酵母,葡萄牙人卻依然堅持制作這種面包。聰明而富有創造力的果阿廚師,巧妙地用棕櫚酒來發酵生面團,做出最美味的歐式發酵面包。有硬殼的白面包圈,內里松軟的面包(burbuleat),以及香甜的牛奶面包(pao de lo)。
葡萄牙面包師還把蜜餞和小麥面包介紹到印度。他們最擅長做的是面粉糕餅,一種是用牛奶(或杏仁奶)、雞蛋、水果、魚、骨髓裹上餡餅皮制作的、16世紀歐洲最受歡迎的歐洲甜品dariol;一種是令印度人感到新奇的,芳香誘人的雞蛋蛋撻。印度甜食通常是等煮沸的牛奶凝固后,加碾碎的兵豆、酥油調制,再用小豆蔻增香調味。
葡萄牙面包師很快將面包技藝,傳給了自己的印度妻子,她們很快便學會制作精美的蜜餞。
在孟加拉,葡萄牙人將蜜餞技藝傳給了佛教徒穆格人,他們很快便成為了熟練的面包師和蜜餞師,向喜愛甜食的孟加拉人出售香脆的糕餅和香甜的蜜餞。印度食物的品質,曾被法國人弗朗科斯·伯尼爾聲討;但這些美味的糖果,卻又得到了他的認可。
葡萄牙蛋糕中的歐洲食材在印度難以找尋,果阿廚師聰明地用當地食材替代。比如,用椰子汁代替鮮牛奶或杏仁奶,用酥油代替新鮮的黃油;棕櫚葉樹汁做成的粗糖,代替歐洲的精煉食糖;由此,果阿蜜餞雖然源自葡萄牙的蛋糕和面粉糕餅,但卻具有鮮明的印度風味。
以北賓卡(Bebinca)為例,把椰奶、雞蛋、粗糖調制的面糊,薄薄地鋪在器皿上焙烤;再一層層加上去,直到形成一層層烤薄餅的樣子。要是能放在用椰子殼做燃料的土爐中烘烤,帶著煙熏的味道就更加奇妙。北賓卡后來由葡萄牙人傳到了馬來西亞,再傳到菲律賓時就省卻了費功夫的蛋糕層。等傳到夏威夷,卻搖身變成了夏威夷布丁(haupia)。一道料理就像玩游戲似的,每經過一個地方,便有一次改變,最后竟然變成了與原本完全不同的東西,實在是有趣。